分类
媒体报道

新闻晚报:六六破格入选千人计划

上海打造文化人才高地未来五年集聚约50名海外高端人才

六六破格入选千人计划"

来源:新闻晚报 A2叠03-焦点 作者:张建群  2011年11月10日


  学历大专、没有职称、没有发表过论文、也没有获奖的记录,这样的 “三无”人才,通常无缘一贯苛严的高端人才引进。但是,在日前亮相的首批共160人的 “上海千人计划”名单中,属于这 “三无”之列的著名作家 “六六”榜上有名。

  本次 “千人计划”,共有5位文化类人才引进落户上海,其中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著名导演唐季礼、音乐家许忠、视觉特效大师钟汉超。作为作家和编剧的六六是唯一的女性,她在2003年以小说 《王贵与安娜》蜚声海内外网坛,被看作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裔女作家的代表。而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 《蜗居》、 《双面胶》更是收视火爆。

  六六作品影响力大,是目前国内身价最高的女编剧,这些无疑助力她入选上海 “千人计划”。记者在连续采访了六六本人、引进单位,以及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有关负责人之后,则感受到了更深层次的因素,上海引进海外高端人才时,既海纳百川,又不拘一格,突破了诸多人们习以为常的窠臼,形成了独到的人才观和价值观。而六六的 “引进记”则是一个鲜活缩影。

  受邀:感慨上海“不计前嫌”

  “我对上海一直批评提意见,但是上海还是很欢迎我,真是非常感动。什么叫胸怀大度,什么叫做大城市风范,这就是。 ”刚和记者见面入座,六六就开始一个劲儿地感叹。

  六六作品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上海,或者主要人物与上海有关系。用她的话来说是 “用外地人的眼光看上海”。六六的母亲是上海人,她本人出生在安徽,1999年,她跟随丈夫赴新加坡定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由于连续几部作品在国内叫好叫座,她于2007年初,在上海从事创作。

  有一次,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问她,是否想回上海工作?六六回答:“一个人肯定不行。因为是外籍,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回去一趟,特别不方便。 ”她说,即使办工作签证,但是“内心依然没有着落感,没有保障和亲近感。 ”

  去年11月底的一天晚上,六六接到任仲伦兴冲冲打来的一个电话,告诉了她上海“千人计划”的消息。“可以享受到市民待遇。 ”按照规定,一旦入选可以享受出入境、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能纳入市级医保,孩子可以到本地公办学校就读。于是,她就着手做好拖家带口回来的准备,因此还告别了“租房族”,去年在浦东购置了房子。

  录用:“三无”照样享破格

  上海 “千人计划”的定位是,力争建立本市新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第一梯队。

  在通常的观念中,高层次领军人才往往是高学历、高职称。上影集团作为引进单位,将表格交给了六六。她看了后感到 “特别不好意思”。

  原来,表格在教育一栏,要求是从本科作为 “起步”填起,而六六的最高学历只有大专,她只好把小学、初高中也一股脑儿填了上去。

  在论文和获奖方面,她同样一篇也没有。 “除了姓名、性别这些最基本的,我从第二页开始,就基本是空白,只在补充说明中写上了发表作品。”

  同样有趣的是,自从她在新加坡生活之后,个人履历中的 “职业”一览,都是填写的 “家庭妇女”。 “简直就是咸鱼翻身,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可能正因有担忧,表格交了之后,她也没有打听进展情况。

  2011年8月酷热的一天,六六接到了上影英皇老总吕超发来的一个短信,告诉她 “被录取了”。

  按照引才标准,六六的履历显然有差距,但是因为其作品的极大影响力,以及其作为海派作家代表性的地位,经过两轮专家和顾问评审之后,她被破格一直保留到最后的入选名单上。

  上海 “千人计划”在具体推荐评审过程中,秉承的是 “宁缺毋滥”原则,不分配数量指标。同时,选拔过程 “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年龄”,各评审平台在坚持引进人才标准、确保质量的同时,打破了条条框框。

  入选引进人才160人中,破格人选总数为 18人,占 11%。比如在顾问评审阶段,有个别顾问评审专家对个别引进人才年龄偏大表示顾虑,上海市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专项办公室综合考虑其创新创业的现状业绩评估后,予以保留。

  在此次5位引进的文化类人才中,除了六六之外,唐季礼、钟汉超也被破格入选。其原因都是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卓著成绩和巨大影响力,以及未来所要担负起的领军和市场开拓作用。

  合作:彼此信任,营造宽松氛围

  谈到引进六六的价值,其签约单位上影英皇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吕超对记者表示: “六六的作品热爱当下的现实,反映时代变迁,作品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生命力。而她一路成功的足迹,也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通过网络写作,创作出了多部引起轰动的作品,这在以前,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他认为,六六是目前最炙手可热的作家、编剧,但是她成长励志的意义远大于其 “身价”。

  面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 “人才”的要素格外重要。吕超认为,文化的核心是 “人”,相比其它产业,文化产业中资金、土地比重相对较小,只有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不拘一格,以人为本,才能创新发展、充满活力。

  签约成为上影英皇的高级编剧之后,公司还为其配备了班底。 “在创作上,完全信任她,不会设计她。”吕超说,看中的就是 “六六”二字,应该营造宽松自如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她自身的特长和才能。

  六六则透露,她目前已经有两部新作在酝酿准备中。

  未来五年培养百名文化领头羊

  “文化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影视市场现在求贤若渴。 ”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呼声。

  根据上海市“十二五”文化人才发展规划,到2015年,上海文化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5万人,其中文化领域副高职称以上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达到7万人;实现文化人才工作“百千万”目标,入选国家、上海市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到100名,重点培养资助1000名优秀文化人才,培训4万名文化人才。

  未来五年,上海将加快高层次文化人才开发。到2015年文化领军人才达到100名;文化领军人才后备队人数达到500名;将资助扶持100名 “上海文化名家”。

  而在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中,将以实施“上海千人计划”为重点,成立“上海千人计划”文化引进人才评审平台,组建评审专家库,围绕上海文化领域重点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需求,制定和发布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目录,引进一批紧缺急需的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导和扶持一批文化骨干企业建立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引进基地;采取咨询、讲学、聘任制、签约制、项目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和智力。吸引和集聚5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文化人才。

  据悉,“十一五”期间,上海文化从业人员总量达到25.4万人,其中人才总量为14.5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57.1%;高层次人才共有3.75万人,占人才总量的25.7%。领军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依托骨干文化企业,已经成长起一批在全国同行业中有标志性影响力的文化人才,如文学界的王安忆、网络文化业中的陈天桥等。建立了文化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搭建了文化人才柔性流动平台,营造文化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吸引了余隆、贾樟柯、金星、郭敬明等一批活跃在影视、音乐、舞蹈、文学等各个领域、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人才安家落户上海。

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1-11/10/content_691655.htm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