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在繁华梦境里的亲情
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7期 56-57页 作者:宗金伟 许夙慧 孙宝灵 2010年07月01日
[摘要]电视剧《蜗居》设置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困境,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拷问亲情。海藻是亲情的牺牲品,海萍是亲情的受益者,苏淳则是这个繁华故事中的清醒者。
[关键词]《蜗居》 亲情
蜗居注定要成为2009年的关键词,一部电视剧能够如此敏锐地触碰到观众的神经,实在是难能可贵。《蜗居》设置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困境,把都市的男男女女全都推到生活的重压之下,毫不留情地逼迫人们承认一个无奈的事实:其实大家都不过只是一只背着沉重的壳子步履蹒跚的蜗牛。海萍背负的是房子,宋思明背负的是名利,海藻背负的却是亲情。
一、漂浮在亲情之上的海藻
《蜗居》一开始就把一个压抑人心的背景和盘托出——房子问题,这就像一个超越了一切的魔咒,高悬在人物的命运之上,把海萍、苏淳、海藻三个名牌大学的高学历毕业生推到了都市边缘人的位置。虽然很残酷,但是我们并没有感到沉重,那是因为理想还在,海萍还没有孩子,房子的紧箍咒还不足以致命。她一如既往地把关心和爱护留给了唯一的妹妹海藻,甚至让妹妹和自己小两口蜗居在不足十平方米的房子里也无怨无悔。生活很艰辛,但亲情很伟大,我们在蜗居的岁月里感到一种难得的温馨。
海藻从小就接受着这样的关心和保护,因此在她的头脑里姐姐比妈妈还要亲切。有了海萍的地方才不会害怕,她毫不犹豫地走向海萍给她选择的道路,也习惯性地享受着这种爱护。但是,正像宋思明说的那样,人间最难还的债务就是感情债,而所有的东西都是要还的,即便是姐妹情也不例外。海藻从小到大一直享受着也背负着这份浓浓的亲情,她照样每星期去姐姐家洗衣服、蹭好饭,直到有一天她忽然发现海萍也不是永远强大的,而是需要帮助和照顾的,一套小小的房子就能让姐姐倒下。
姐姐必须要一套房子,因此海藻必须借给她两万块钱。但是,海藻没有钱,小贝也不肯借,她唯一的方法就是去找宋思明。就是这样简单的逻辑,让海藻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小贝没有错,他不愿把生活全都压在海藻的姐姐身上,因为那可能是个无底洞。小贝可以把他跟海藻的未来计划得很好,但他不理解迷失在亲情里的海藻的逻辑:“我可以一辈子不结婚,一辈子不住房子,只要我姐说要,我都会给的”。于是,小贝一次次的拒绝也就成了一种逼迫,让海藻一步步走上了不归之路。姐夫借了高利贷,姐姐为此闹离婚,因此海藻必须帮姐姐还上六万块钱,无奈之下,已经和宋思明撇清关系的海藻再一次接受了宋思明的馈赠。而这次她基本上没有偿还的能力。“人情债、肉来偿”,海藻义无反顾地把自己奉献了出去。
这虽然不是一个因为亲情而献身的简单故事,但海藻的堕落却实在是由海萍而开端,也因为海萍而越陷越深。海藻的隐私被小贝发现,经过一番撕心裂肺的痛苦之后,海藻痛下决心,浪子回头,但姐夫被抓了,海藻又重新回到了宋思明的怀抱。就这样,海藻终于心安理得地过起了职业二奶的生活。
一个单纯得象玻璃一样透明的姑娘竟然成了一个生活优裕但却被人不齿的小三,原因何在呢?是因为宋思明?还是因为小贝?是因为海萍?还是因为这个悲惨的世界?海藻的悲剧或许正在于她自己,她的善良、她的单纯、她的无知。海藻和徐老太太一样,都是亲情的牺牲品,他们只是在给亲人谋条出路,徐老太太是利用自己的智慧,海藻则是利用自己的身体,徐老太太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海藻则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二、游离于亲情之外的海萍
海萍是海藻最亲近的人,但却是海藻悲剧人生的制造者。她坚持把妹妹带到了一个她认为前途光明的地方。“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带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就把他带到上海,因为那里是地狱。”海萍一不小心陷入到这个古老的叙事模式中,并把自己最疼爱的妹妹带到了一个天堂一般繁华无比的地狱。更为可悲的是,在这个地狱中她并没有努力把妹妹拯救出来,反而成了让妹妹越陷越深的外力。
如果没有孩子,海萍最亲的人就是妹妹,但海萍现在有了女儿,她要给女儿一个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权力,因此必须有一套房子。海萍什么也顾不上了,“你爸妈出四万,我问我爸妈要两万,另外两万我把海藻结婚的钱拿来先用一用,让她等等再结”。海萍已经被房子的魔咒灵魂附体了,毫不犹豫地充当了啃老族,甚至连自己的最心疼的妹妹也得给她的房子让路。她根本没有想过这两万块钱会影响到海藻和小贝的幸福。当海萍心满意足地背负着满身债务构思她在新房子里的美好生活的时候,她已经忘了她最疼爱的妹妹也需要一套房子,因为她根本没有想到还妹妹的钱。
苏淳借了高利贷,海萍痛不欲生,当海藻把六万块的卖身钱放到海萍面前的时候,海萍立刻醉心于不要利息的喜悦,竟然丝毫没有想到问一问同样贫苦的妹妹哪来的这么多钱。海藻用自己的堕落给姐姐找工作、借房子、交高额的物业费,海萍仍然是照单全收。当海藻跟宋思明的不正常关系摆到海萍面前的时候,海萍也只是本能地表示了一下反对,马上就开始感激于宋思明的援助。宋思明确实神通广大,先是帮海萍要回了应得的奖金,又让差点身陷囹圄的苏淳平步青云。海萍已经习惯于海藻不断的资助,对海藻和宋思明的不正常关系也由反对而纵容而支持。
海藻越堕落,海萍的生活越顺利。海藻的人生终于被虐杀了,海萍的事业却蒸蒸日上。海藻带着自己残缺的人生和刻骨铭心的伤痛被迫到异国他乡继续漂泊的命运,海萍却在都市的繁华浪潮中扎根发芽,满怀着灿烂的梦想走向未来。我们不能说海萍的幸福建立在海藻不幸的基础上,但却不能认同电视剧牵强的结局方式。
海萍对海藻的一段话把三十五集的电视剧作了一个总结: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生活……其实很多时候我是有原则的,我不想抄近道,我更不想投机取巧,……不管在任何年代,任何社会任何经济环境下,投机的风险永远要大于投资,…… 一次投机或许会让你获利很多,但是从长远来看,任何一次投机就会造成全盘皆输。但投资不一样,投资是只要你坚持物有所值,最终它会增值并硕果累累的……只要你有信念,有追求,只要你坚持,你一定会比随波逐流,行得远,行得正……海藻,我在这个城市算是扎根下来了,我相信,凭我的坚持,凭我的努力,最终我一定会过上我想要的日子。而你呢?……
编剧通过海萍之口把这个复杂的故事描述成两条道路的对比,海萍的成功是因为她选择了一条辛苦的拼搏之路,海藻的失败时因为她总想抄近道而误入歧途。这应该是这部电视剧中唯一一段不经典的一段台词,当海萍板起哲人般的脸孔教导海藻的时候,她竟然忘了自己的成功和海藻的失败事实上有着不可否认的因果关系。
编剧没有办法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海萍、海藻、苏淳、小贝、海藻父母、苏淳父母所有人的亲情加在一块才能换来了海萍一个人在现代大都市的生存这样一个绝望的事实,因为这是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无法接受的。但无论如何,把现代社会的牺牲品——可怜可敬的海藻再加上堕落的标签加以批判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但也许这一败笔却正好使得整部作品更加深刻,这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卡夫卡《变形记》中那只倒霉的大甲虫。当格里高利为了他亲爱的家庭而变异而最终被遗弃的时候,父亲和妹妹竟然都心安理得地开始了愉快的生活。海藻和徐家阿婆不幸地充当了那只大甲虫,而海萍和徐家人的复杂心情则正好揭示了一个可怕的命题——亲情的虚伪性。
三、繁华迷梦中的清醒者——苏淳
当然,蜗居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还是应该存在一些清醒的头脑的,这个人恰恰是无能而憨厚的苏淳。
苏淳是当今大学毕业男生的典型代表。十年寒窗,穷乡僻壤里飞出一只金凤凰,但刚好成为被社会抛弃的第一代精英阶层。“在没结婚以前,我自己认为我还是挺有本事的,那个时候我可是父母眼中的骄傲,邻居羡慕的对象,因为学习成绩好才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大都市上学、工作、落户,我还因为自己挺了不起的呢,可后来呢?”苏淳满怀着理想来到大都市,却发现自己不但没办法出人头地,而且连养家糊口都做不到。
没有房子,女儿天各一方。他不是好父亲,自然不是好丈夫,也就做不成好儿子。没有房子对于海萍来说就是噩梦,而买房子对于苏淳来说同样是噩梦。他非常明白“四万是‘你妈’,六万是‘咱妈’,一分没有就成了‘他妈的’了!”这个现实,但他还是没法开口向含辛茹苦的父母要钱,他宁可去借高利贷。在苏淳这里父母亲情还是胜过了个人的幸福,尽管自己困窘得连亲生女儿也接不来,但他不会靠牺牲别人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海藻拿来六万块钱帮他还债的时候,苏淳反而比海萍要冷静得多,他不相信海藻会有这样活雷锋式的朋友。海藻又送来免费住的房子,苏淳首先想到的是海藻肯定有问题,他宁愿租房子住,因为这样心里踏实。后来宋思明出手相助,竟然能让自己平步青云,当上科长,过上自己向往已久的生活。但苏淳很快就从这场迷梦中苏醒过来,他毅然辞掉了自己的工作,去经营自己的网上小店。
所以说,苏淳是这场迷梦中的清醒者。他可能在严酷的现实中无能为力,但至少还保留着一份让我们得以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的理由。
(作者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http://www.csscipaper.com/culture/classic-film-reviews/181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