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蜗居》之我爱

《蜗居》之我爱

来源:万维博客–>虔谦:天涯咫尺 作者:虔谦  2010年03月05日–4月10日


(1)

“蜗居”,借着六六出色的运用和故事,已然成为汉语丰富词库里的新词条。

我不赶新潮已经有时日了。《蜗居》正热时,我没有刻意去追逐。眼下这里的公共电视台正式放映,我当然是要一睹大戏的。一看,真正喜欢。

六六以前给我的印象好象是位网上写作好手,热门畅销作家。前段日子还看到有评论含蓄挑战六六该作品的文学性。本来么,我也是下班后想放松一下,所以不管是蜗居还是龙居我都会看一看,消遣消遣。 刚看到第九集(有时下班晚了就没看全),就觉得该作品的文学性其实相当强,在情节故事的描述,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理活动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了作者的卓越才华;在对社会问题、人际关系等等的理解和挖掘上也相当独到,充满了时代气息。

对中国人的蜗居我是深有感受的。当年去上海,亲眼目睹三姨家五六口人挤在一间小暗房里的情况。地面已经穷尽所用了,于是往半空发展,在头顶上硬是按了块木板,硬把它叫做阁楼。我那正年轻的表哥表嫂小两口就那么活生生挤“阁楼”上去。他们的一举一动一声一响,家里人全当没看见没听见。那年我上大学路过上海,就蜷缩在表哥表嫂“阁楼”底下的一个小角落里。假如不小心,一起身就会撞头。屋的那一头住着我三姨和三姨夫,还有我的两位表姐;我不记得我表姐夫是不是也住一起……天哪!

当然,现在情况是根本改观了。两年前我又去上海,猜我住哪里?我住在表姐那栋三层皇宫的最上层!

就象中国许多典故成语里所暗示的那样,中国人其实是世界上最能屈能伸的民族之一。可以蜗居也可以龙居。我的闽南家乡的住房建筑和实际居住情况生动说明了这一点。在老家,有那种叫“四房看厅”的大院。两间大房,两间小房;上头中间是落落大厅,下头中央是宽阔的天井。还有小厅,还有后屋等等。好不阔绰。 和这“四房看厅”的大院相映成趣的,有那种单间小土屋和窄瘦的“桶楼”。住的人也很不少,有的人就那么一辈子过下来了,比如,我的婶婆。

“蜗居”束缚不了人的心灵。有着丰富“蜗居”经历体验的中国人,却常有着比较宽阔和长远的心胸和眼光。这一点,也许是得益于千年的文化熏陶。这块黄土大地,不知怎么的就孕育出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宽广志气和道家“天人合一”,“与天地同行,与日月同辉”的恢宏视野。所谓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就是那种志气、心胸和视野的一脉相承。

当然,具体到六六的《蜗居》,这一切都不是作者的主要关注。作者通过非常真实具体的都市人物刻画 — 他们的内心渴望和追求,他们面临的压力和困惑,通过对市民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揭示了中国存在着的大量社会问题的冰山一角。这是作品非常成功和宝贵的一点。

手段本身也是目的。《蜗居》的人物性格是那样鲜明。女主人公海萍留待下集再议,就是那位要和市政府及建筑商做八年持久抗战的老太太都是那样几个镜头就让人难忘。
爱情也是本片很吸引人的地方。我才刚看到第九集,就有欲罢不能的感觉。女性作家对两性关系观察体验之细微深入,实在令人赞叹。

这些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每个作家的每部作品,都有对人和生活不同角度和层次上的把握。角度和层次实在是太多了,不好拿一个来否定另一个。不同的作家也会有不同的追求。相信会有作家对深入挖掘蜗居中的人性感兴趣;也会有作家喜欢用整个民族的历史做舞台的大背景来演绎当代的国人生活及心理。无论什么角度,都改变不了我对六六这部作品里的性情、爱情、人心和人际描写的喜爱和对作者揭示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勇气和才华的钦佩。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6609

(2)

我看过台湾的和韩国的热门电视剧,当然也看过大陆的黄金档电视剧。都很好看,也常常感动落泪,可是我不记得所看过的哪部电视剧里的哪个人物给我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蜗居》海萍不仅给了我那种感觉,有时侯看着看着甚至觉得自己和她有些个类似处。

海萍是个很真实的人物。她就象所有女性那样,有过如花的年华,憧憬的岁月。生活在把她变成/磨练成一位慈爱的母亲,仁爱的大姐和能干的妻子的同时,也拿走了她的如花多梦的岁月做为交换。我不知道这里把一得一失的主导者归结为生活是否公允,因为我觉得有的女人,管它岁月如浊流,依旧清梦似大江。生活越压得紧,那梦想越发强烈和执着。

海萍显然不属于那类女人。她年芳三十,就已经丢掉了一切幻想。另外,海萍也不是个很完美的女人。她的女性温柔显然斗不过各种生活的不顺和压力。她常常为一点小事对老公苏淳发脾气,常常显得很不宽容和理解体谅。 苏淳唯一的自慰良方抽烟,也被她粗暴剥夺。温和厚道的苏淳常常要出去找自己的同侪:比如海萍妹妹海藻的男友倾吐苦恼和心声,甚至从不认识的人那里寻找一点情绪的排解。用他的话说,他是一块被女人的铜锈占领/布满了全身的铜。

一个女人的母性之爱和牺牲精神是天然的。 但是,只有在对待男人时表现出她内在的温存柔善美丽时,她才成为一个完美的、全方位温柔美丽的女人。海萍的梦和温柔经不起时间和生活的试验。很快她就变得十分现实,几近势利。她对妹妹看《读者文摘》嗤之以鼻,把文摘里讲的故事斥为无病呻吟。她失去了一颗最基本的欣赏文学艺术的心灵,一颗欣赏童话和爱的心灵。她似乎看不到,或者是不愿看到苏淳对她的诸多体谅和包容。 她甚至对妹妹说:一个女人只要可能,都不要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一个男人的身上;她,要是成了百万富翁,立马就离开苏淳。 她只当没有苏淳这个人,因为苏淳未能打拼出一片天来,未能成为她的遮挡。 她很累,很痛苦。 苏淳又何尝不痛苦?旁观者都能看得出,苏淳是非常爱海萍的。可是在这个我不知如何形容的年代里, 爱妻子,是不够的;爱妻子,再加上好品德,再加上干家务,再加上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都不一定是“好男人”的足够标准。

生活重负之下的海萍不幸成了苏淳描述中的那种女人,把男人磨得没有了光泽和灵性的女人。 不仅如此,她的许多观念和言行,无形中影响了她最爱的妹妹,间接导致了海藻的性爱悲剧。

有关这两性关系,不同观点会有许多。我在稍后的系列里会回过头来讨论。 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我觉得把一个女人童心和女性的丧失归结为生活的压力是不准确的。我觉得人性本身就是人性的原因和结果。这句话读起来很废话,它的基本含义就是:人性是不会被生活压碎的,除非它本身就不牢靠。

海萍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妹妹海藻的口,我们知道她是位富于牺牲精神的姐姐,一位爱心丰满的姐姐。她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全心全意照顾自己的亲人和一家。她为了能攒钱买房子,什么苦都能吃。 虽然她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想法,但是她绝不是一个好虚荣的女人,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就是一家大小能快乐平安地生活在一处。这是她买房子的动机,也是《蜗居》故事的起点。

这样普通的女人,正当的追求,竟然牵动了一系列人物关系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先是海萍做起了彩票梦,接着苏淳没办法只好瞒着妻子借高利贷。当海萍大梦初醒,发现身边最亲近的人居然骗了自己,发现自己一夜之间成了百万负翁,用妹妹海藻的话说,坚强的她倒了,倒在了她的坟墓前。她的房子,就是她的坟墓。海藻在万般无奈下,靠向了宋思明。一大串戏还在后头。 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苏淳?海萍?宋思明?还是说这一切都是房子的错?房子是死的,那么那个在房子背后活跃着的该死的东西又是什么??

想来我们来美国,也是有梦想的。拥有自己的房子,是美国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需要任何理由(家庭啦,孩子啦那些理由),房子本身就是理由。然而细看《蜗居》背景,官商勾结,商商勾结,哄抬房价,使得一栋普通房子成了民间良民难以负担之重。《蜗居》一切的故事情节人物,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铺开,并和它交织互动,深入发展。这是它的巧妙处,也是它的深刻处。社会、人生、两性、家庭及人性的矛盾和大戏,都在这“蜗居”内外上演。

姐姐海萍也许没有妹妹海藻的戏来得热烙诱人,但是她的戏是这样真实,朴素并富于深厚的推力。她的房子梦推着人物关系和整部电视剧一步步走向高潮,也推着她自己走向进一步的人生演变。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6690

(3)

不知是因为表演的关系还是脚本的关系,还是我看的关系(我才看到第12集),我觉得海藻这个人物比起海萍来要苍白一些。海萍的人物刻画常常是一句话或一件小事就入木三分。 海藻这样的时候就比较少。或也许,苍白本身就是海藻的特色之一。

海藻是在姐姐海萍的荫护下长大的,她在坚强性和独立性方面都显得不如海萍;但是,她却比海萍要复杂许多。 简单是和人类文明及人类社会的发展成反比的,我发现,在观念、习性、道德、文化等方面越是靠近传统的人,心灵性格越简单,越坦诚和直接。海萍是坦诚的,率直的,她用暴风骤雨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而海藻,则要隐蔽许多,曲折许多,也虚幻许多。在宋思明的感觉上,这个女孩总是显得那么迟疑和不安。

海萍海藻姐妹从小相陪,情深意长。姐姐的人生经历和想法,对妹妹有着深远的影响。看着姐姐和姐夫的争执吵闹,海藻就会自然而然想到自己和小贝。我漏掉了海藻和小贝开头的几场戏,但是从我后来看到的情节上看,海藻对小贝没有特别的爱和依恋;她和小贝虽是同居,关系却是脆弱的。其实这同居本身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关系脆弱的表现。这两个人,既不是青梅竹马,也不是患难情侣;无所谓情趣相投,也谈不上志同道合。但是这些都不会成为要命的东西。要命的东西就是那个人心的虚浮和躁动,信念和准则的失落。没有信念,爱情便失去了遮挡和保障。你不要说爱情本身就是爱情的理由和保障。初恋的时候是,没有错。过了初恋,爱情是要靠许多东西来维持的。海藻和小贝之间,没有法律,没有孩子,没有护卫着爱情的坚实的价值观和信念,这样的爱情,这样的年代,你能苛求多少爱情的牢靠呢?

那边来了个集权钱于一身的、带着几分儒雅和神秘的宋秘书,海藻几个回合便依顺了过去。

说到升华,说到不渝,没有信念护卫的爱不是真爱。这一点,宋思明做得比海藻好一点。看到十二集里海藻心安理得接过那六万元的那个瞬间,我甚至为宋痛惋:他的一夜疯狂实不应该,但是起码他心里有爱。海藻呢?潜意识里想到的是交换。这个潜意识在接到宋的六万元后完全明朗。

话题先搁这里,关于宋思明这个人物,留待下集再讨论。

我说海藻复杂,是因为她真实存在着的良知和同时也是真实存在着的贪恋和她自己为这种贪恋自觉不自觉蒙上的虚伪遮掩。从电视剧故事上看,她和宋的关系的导因是因为她想救姐姐海萍于水火。假如不是因为替姐姐两度向宋借钱,她和宋之间也就没有发展关系的物质缘由。 但是从后来情节的发展和她内心的层层剥落上看,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不是为了姐姐, 只要一定的桥梁存在,她和宋就会水没到渠也成。

圣诞之夜她在姐姐家受了很大的刺激。那天她亲眼看到姐姐的冰箱里空空如也,姐姐和姐夫两人靠方便面过活。那场戏所表现出来的手足情很真实也很感人。 这之后,当海藻从海萍家出来后,她的欲念(就是物质上和情爱上的欲念)开始抬头,并且开始为这种欲念寻找合理的理由。潜意识内外,这些理由大致有:

小贝对海萍的不公评论和态度。
小贝只满足于几片肉,一碗榨菜面。
婚姻关系(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基础是经济(田和牛)。
一块钱,姐姐和姐夫为了一块钱闹离婚,小贝给自己买了束一块钱的芦苇花,这是不是意味着什么不祥的命运巧合?

这些算是什么理由啊?这些东西全部加在一起,应该也比不上小贝的为她揉肚子啊! 全是借口,但是海藻却是真诚地、虔诚地拿来当作自己未来行为的解释。她的自我遮掩是自觉不自觉的。

四十二岁,社会阅历深厚的宋思明也没有能够洞察出海藻的势利性和十分隐蔽的虚伪性,只当她是个纯洁的女孩。也许,也许过了十三、四岁少女期后的女人,都有种相同的利器:极其隐蔽和聪明的虚伪性。

圣诞节前一天海藻在电话上主动邀约宋思明,此举非常大胆,也充分暴露了她内心的欲念。 假如不是这个表面上看不成功的邀约,也不会有宋思明的酒后真行。一切都像是偶然,一切却都有深刻的必然。这个必然,以当今中国社会和人心为基础,那个力量大得很。海藻和宋思明一方面是被这股力量推着,另一方面他们本身也是这股力量中的力道。回到我说过的废话:他们是他们自己命运的原因。

失贞之后,海藻身心皆痛。她斥责自己疯了:居然背叛了这么温柔纯洁的小贝,这么爱她的小贝。这种自责和良知良善在整个戏的发展里,显得是多么的单薄和无力。很快,海藻就为自己找到了心安理得的理由:为了帮助姐姐还钱。虽然我还没有看到那一步,我只看到几个镜头:海藻在宋的面前堂而皇之的脱衣服和宋的有点变了型的得意笑脸。但是我知道在即将发生的故事里,没有被命运逼迫的人生,只有脆弱的人性。一个善良的、曾经纯真的女孩的脆弱的人性。

其实,她,他,他们,我们,都很脆弱。是要问句怎么办呢?还是就这么纵容人性的脆弱?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6827

(4)

还在读大学,还不甚知性事的时候,我的同窗好友就跟我说过:男女做那种事会上瘾,有第一次,就一定会有第二次,到了最后情况就会失控。

第一次失身,海藻痛有十分;第二次完事之后,对着镜子疏理头发,我看她心里痛剩八分。 到了第二天,马上就伤疤没好先忘了痛,笑嘻嘻的去迎接新的约会。 拿到房子钥匙后,她居然半真半假反问海萍:有人这么爱我,(又有能力)给我这给我那,我是不是应该一头扑过去呀?海萍似乎意识到她的言传身教已经种下苦果,可为时已晚。海藻继续侃侃而谈:结婚?干吗要结婚?自掘坟墓? 我很早的一篇文章里就写到:责任义务,本来就是爱情的必要的和当然的内容之一。假如现代的年轻人们觉得责任义务等同坟墓,那就是吧 — 那是庄严的美好的坟墓。

海藻在她最痛苦自责的时候说:她最佩服的就是双面女间谍,能过上双重甚至几重人格生活。一转眼,她就穿梭于二男之间,毫不逊色于双面间谍。

能过双重人格生活,要么靠麻木,要么靠姑息。鲁迅要活到今天,不知要如何慨叹:他曾痛心疾首国人的麻木,而今,国人争气得很哪,神经不仅清醒,而且坚强。看来鲁迅的国人分析实属落伍了。姑息,要比麻木更加可怕。因为那是明知故犯。

再说一件事,男同胞不要生气。虽是蜗居漫议,提起这事也不是冲宋思明去的。以前总听国人他嘲也自嘲,说是神州大地阴盛阳衰;甚至说男人们都快阳刚不挺了。我说,哪有这事?你看今天一男养数奶,你说他不挺?还是他生命里就只认定举才是最大的成就和胜利? 一个男人,只会阳举比只是阳萎更可怕。不是吗?

两件事说完了,突然就想起孔子。孔圣人要活到今天,可不光是慨叹的问题了,他简直会目瞪口呆,聪慧不再。因为他苦心悟出的中庸之道,早被国人抛到了后脑勺。我们,他的后代们,总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颠簸,痴心不改。

不久前我在中国艺术批评论坛读到知名作家黄孝阳的长篇《人间世》。大概是第四节的开头他写道:那时候,梦和现实没有多少差别。我留了一个评论:这句话让我心惊。

梦和现实没有多少差别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现实太美好,一种是梦太差。根据我们对现实的了解,那句话的含义只能是后者。而这梦太差又有几种可能的原因:一是不敢奢梦;二是没有那种心灵能力做什么美梦;三是不想做什么梦。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是非常可悲的。因为,梦是人生的半边天。因为梦代表人的精神追求和坚持不渝。 关于人的精神追求,宋思明做了个很妙的比喻,他说他不会去吸毒。因为吸毒是贪图捷径,用物质的办法强行使人达到某种精神满足。这样一来,人就会失去真正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追求,包括爱情追求。

我拐弯抹角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人,得有几根精神的脊梁骨。这几根精神的脊梁骨,包括价值观,包括信念,包括爱。那位钉子大妈窃喜于她的孙儿和一位女孩的亲热,说,好啊,等生米煮成熟饭了,她就跑不了了。大妈的儿子听了,马上反驳:都什么年代了,谁还在乎那个;别说是煮成熟饭,就是煮成爆米花了,人家照样走人。(不禁要夸赞一句:《蜗居》的语言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智慧。除了小说底子坚强外,也和几位改编者的共同努力分不开。)

时代不同又怎么样呢?人不还是人吗?人有没有变成要倒着走?还是人不用吃喝拉撒了?宋思明,这位现代的大腕人物,不是还被一小滩迷离之红搞得激动万分吗?这说明什么?有些东西,比高科技的寿命要长几乎是无数倍;她是万古不变的;她跟着我们从地球诞生的首日一直到达地球灭亡的那一天。 人,还是追求纯和真,追求神秘,追求浪漫。孔子谆谆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铜板另一面就是:己之所好,推己及人。既然人还是追求那纯和真,那置金钱和势利于度外的爱情,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不要背叛,不要二心,牢牢坚守那个真爱;那个爱,绝对是每个人生命的一部分。钱和利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不属于生命。

今晚看了海萍姐妹的对话,我就觉得大了妹妹七岁的海萍,也是缺乏那几根脊梁骨,所以她眼看着妹妹的沉浮,就是说不上几句有份量的话,有光线的话。 是六六笔下的海萍一个人的无力感还是这种无力感有着更广泛的象征?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6935

(5)

那天和朋友聊起宋思明,他开口就说,宋思明,不就一贪官么。
我:你怎么用贪官这个词?
他:因为他就是贪官啊。没贪,他哪来那么多钱和漂亮的房子?
我:贪官是个贬义词,可是宋思明不是坏蛋啊。
他:不管坏蛋好蛋,反正他就是贪了。

人,什么时候才能够用简单一句坏蛋好蛋来对他/她做定性啊!怕是永远都难。我是特别不愿意对人做论断的人。

宋思明是官场中人,但是他不是一般的 “贪官”。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种人在江湖,身可由己的态度、智慧和做法。他不象海藻的老板陈寺福那样对金钱紧抓不放。他多次对手下的建筑商说:不要试图每笔生意都要赢,所有利润都要抓,该放的,得放。他更有也更愿意用长久的和全局的眼光来看待和处理眼前的各种利益和矛盾。 他显然是位爱国者和传统中国文化的守护者。他不喜日本货,他不过圣诞节。他受过高等教育,学识丰富,风度儒雅,声音深沉宏亮,相当有魅力。就连他说话的嘴势和咬字的特点,他走路和驾驶时的神情和姿势都充满了一种成熟的、有内涵和内在力量的男性的魅力。

他的名言是: 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难事。 这个么,在我看来不是绝对真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有一种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求,集中表现在他对海藻的情感上。 在对海藻的感情上,他是纯真的。

宋思明,他为什么爱海藻?

1。他爱海藻。首先因为他对自己爱情现状的不满。他和海藻的第一次亲密后,车座上的那一小滩血红使他相信海藻是处女,是完全属于他的女人。于是他发誓:我要使海藻成为呼风唤雨的女人,我能!电视旁白暗示,海藻是第一个完全彻底属于他的女人。那么就是说他目前的太太不是。 对宋思明和他太太的婚姻,我漏了前面的一小段情节,我是从剧情介绍中了解到的。宋太太的父亲是高官,她和宋的婚姻是她的父亲钦定的。这段婚姻对宋的官途肯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婚姻不是建立在自然爱情的基础上,所以它是先天不足的。这也就留下了宋日后追求二度爱情的态势和因缘。

2。他爱海藻,因为他是个对爱情有追求的男人,他几乎是个爱情理想主义者。我说过,由于爱情是那样的强烈和纯美,她往往成为人的许多追求的象征。同样的道理,人的许多精神追求,都可以归结为爱情,我的意思是说,爱情的满足能够代替许多其他的精神满足;能够达到精神的享受和升华;能够使人返朴归真。

3。一个有爱情追求,可是又没有完满爱情生活的男人,有权利地位的男人,在当今的现实里,你让他不出轨也难。假如没有海藻,他也会找到其他的女孩子来爱。至于他的爱之箭射中海藻,除了因为海藻长得很像他大学年代的一位白姓女同学外,还因为他感觉海藻是个纯洁的女孩。女孩的纯洁,已经成了这个社会里白金般的稀珍。他喜欢海藻面对他时所表现出来的朦胧的距离感、迟疑和慌张;透过那迟疑和慌张,他喜欢这个小女孩的心和气质。

这个婚外恋除了各种主客观原因外,宋本人允许自己跨出这一步,是它的必要条件。假如宋是个虔诚的教徒(比如说),他已经预设了自己行为的准则,那么,这个恋情就很难发展。

宋思明对海藻的爱,是什么样一种爱?

1。我觉得撇开婚外恋的背景,他对海藻的爱是很普通也是很纯真的男人对他认为的纯真女人的爱。他给海藻买那个洋娃娃那场戏让我很感动。这展示了他一个男人纯真情感的一面。后来由于年纪的等等考虑,他终于没有把那个娃娃正式送给海藻,这个情节也很真实,符合他身上的社会属性。 男女真心相爱,不管是哪一方,都有一个必然的现象:就是想把什么都给对方。我喜欢台湾纯情女歌手万芳的歌,其中有一句唱到:每一次听你说爱我的时候,我恨不得给你我的所有。这是自然的、不可抗拒的爱情倾向和力量。正因为如此,所以宋思明才会给海藻钱、房子、衣服等等。

2。由于宋思明已婚,所以我们又不得不从婚外恋的角度来看待这段情爱。虽然宋非常爱海藻,但是他的已婚和有子的身份使得这份爱情从一开始就面临严峻的问题:你能不能把这个爱进行到底? 假如我是宋思明,又假如我不信基督教(你看,人的言行是被许多因素匡定着的,纯而又纯的、赤裸裸的观点是很难的一件事),那么,我会把这段爱情进行到底。因为只有婚姻,爱才会有结果;只有婚姻才能给你所爱的人以最终的幸福和保障。

从我迄今看到的情节,非教徒的宋思明并没有这个打算。按常人标准,我并不责怪他,因为对有妻有子的男人来说,这是难比登天的一步。已婚男人不管在外面如何风流,家中法妻始终是他后退的空间和休息及自我保护的海港。不过这也就降低了这个爱的真实度、炽热度和力量。 我是爱情惟美主义者,也许我在宋思明这个人物身上寄有过分的幻想,我在想宋何以不跨出这一步。 是作者不让他跨出吗?还是社会不让他跨出? 还是他也未能超出他作为男人本身的某种软弱?我不是说他应该背叛他妻子,而是就事论事从他对海藻的爱这个角度来讲,婚姻重组似乎是情理所当然的事。

解释只有两个,或是其一,或两个都有:一个是宋在爱情上也无非是庸庸之辈;一个是宋对海藻的爱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我认为,两个原因都起着作用。关于这两点稍后我会进一步说明。另外有一个他和他太太之间的情节,那个情节也许很容易被忽略,我观看的时候却感到十分的费解……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7114

(6)

我必须得先说说苏淳这个人以及和他有关联的基本人际道理。

苏淳是个(被认为是)“没有魅力”的男人。他的没有魅力表现在两个方面:1。只是普通上班族一个,没有外快,没有大款。2。他想得开,淡泊生活,不争名利,不赶热潮。在当今这个社会上,钱是一个男人魅力的重要内涵。有钱,能让太太过上清闲的日子,更是一个有魅力的好男人的重头标准。 这不是我说的,是我从蜗居两姐妹的言行和她们的眼光中看出来的。

每次想起苏淳,情形和想起小贝竟然很相象:系着围裙,或是开火做饭,或是开水清扫。那边家门一开,他那里头一抬,眼睛里闪着欣喜的光:老婆回来啦!

小贝对海藻还有点能动权,苏淳对海萍就全然没有了。他的话从来不算数,稍微有点不同意见,最后他总是唯唯诺诺地收场。他总是照顾海萍的情绪,总是安慰,总是让步,总是倾听,总是。。。。。。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海萍麻木到对这样一个敦厚温良的丈夫视而不见?她对苏淳是如此刻薄。她看着他总是用一副不屑一顾的眼光。她总是打断他的话。她总是嚷嚷,可以因为一块钱把苏淳折磨得死去活来。这究竟是为什么?

为什么?这个世道的势利价值观当然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个同等重要的,海萍是一个民主平等意识盲。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海萍不识得“民主”这两个字吗?不是。而是她不懂得民主不只是高层政治里,以及国家政治里的专有机制,民主,是人际宏观的也是微型关系体系中的一种精神。

姑且不说夫妻关系,我坚决地认为,一切人和人之间(夫妻,父子,母女,姐妹,弟兄,朋友,合作伙伴,同事,师生,上下级等等,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底线,是互相尊重对方的价值。这也是民主社会架构和民主政治的精髓所在。

海萍对苏淳没有基本的人际尊重,说话永远带着训斥、不屑和埋怨。她不理解尽管男女有别,男女有分工,但是作为人是完全平等的,有着同样的需求,同样的难处。她的潜意识里老公就该怎么怎么样,达不到那要求,那么自己一切的情绪、发泄都是应该的,合乎逻辑的,没有宽容,更没有爱护。

海藻身上也有这个问题。她对小贝的关切和尊重比不上小贝对她的。就是对宋思明,她也是一样。海萍被日本老板逼得必须挨着厕所蹲冷板凳,海藻急得团团转。宋思明给逼得没办法只好给她出了个馊主意,让她去给姐姐开个医生证明。海藻于是巴过去,一定要宋思明帮到底。宋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种事他不好出面,海藻还是纠缠不休,宋只好把自己熟人的电话给了她。 宋究竟江湖关系硬,果然是帮海萍解了围。事情过后,海藻特意打电话去谢谢宋的熟人,宋在一边问:那你不谢谢我?海藻:我为什么要谢谢你?这时候宋思明说了句很认真的话:这样不好,都当成应该的了,还是礼尚往来的好。 我特别赞赏宋这个态度。礼尚往来就是一种互相尊重。

互相尊重构成人类团体的一种基本的民主和和谐的气氛。一个社会,假如它的成员不理解、不懂得人和人之间的平等道理(包括以上讲的,每个人都一样,有他/她的需求,有他/她的难处,有他/她的权利等等),我不知这个社会如何搞民主,如何能够有民主,更如何能够有和谐。

民主观和平等观是一对兄弟。平等是兄,民主是弟。平等观是什么?就是人和人之间,不论肤色、性别、年龄、种族、宗教,有钱没钱等等,作为人,一律平等。

我为什么要把为兄的平等拿出来说?因为我觉得假如苏淳的工资翻三倍,海萍对他的态度肯定会不一样。看来,男人的没有魅力,是种恶性循环。从没有钱,到没有权;人权一蔫,性感跟着消逝。这里我一点没有男长女短的意思,只是围绕蜗居里的故事情节来就事论事。

你不要以为我是小题大做或上纲上线。这个事情也一定必须上纲上线。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在家里不懂得尊重关爱家里的成员,你指望他 /她在更高的层级上会有什么佳举善行?一个家庭里的人际关系,可以反映这个社会的人际性质。还是我们的儒家老祖宗教诲得好: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平等和民主,从家庭开始。

我还没有讲到人际的爱。假如没有起码的尊重,妄谈什么爱呢?蜗居,其实还应该有另一个含义,那就是心灵的蜗居。心,被困在势利、世俗和偏见之中;心,看不到人的普世价值。

蜗居之我爱,蜗居之我恨。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7308

(7)

我在本系列备受争议的第五集最后写到,宋思明和他太太有一场戏让我感到很困惑。那个情节就是,在跟海藻有了缠绵之后,宋回到自家床上,妻子身边,竟然主动提出行房事。什么意思呢?真爱的冲动?野性的流露?尽责任?还是什么别的原由?

看过许多多角恋情的故事,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一个男人,在声称自己找到真爱后,在对一方信誓旦旦后,还如何能在另一方面前没有痛苦的尽鱼水欢愉。写到这里就记起看过的一篇有关良种马汗血宝马的叙述。文中写到一匹雄汗血宝马被活生生和他钟情的母马分开,到了异方,无论如何提不起来性趣,最后养马单位必须对他注射性奋药剂。
我那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人的爱情不如马的爱情?代沟,时沟,类沟,什么沟都好,这也许是人和人之间,甚至人和马之间最大的沟之一吧!

这里我就不多花笔墨描述真爱是什么了,也不去提什么“生之前死之后”、“骨中骨,肉中肉”了,因为现实,差得实在太远,以致那纯洁的挚爱有如可笑的天方夜谭。我只能说:宋思明,他不论对海藻还是对他的法妻,都无法达到完全的爱,完全的承诺,完全的保障,谁叫他要双爱呢?双爱,因为他两个都需要。他需要妻子以及以妻子为代表的家庭系统和家庭安定。这种安定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架构,是他成功的内容之一。是他的归依。他同时又需要海藻的青春活力和青春美丽。这个活力和美丽给他另外一种安慰、享受、满足感和成功感,给他一种妻子所给不了的新的生命追求和浪漫美感。

那是不是说,有了他的妻子和海藻,他的生命就完全了呢?没有,世界的辩证法会使聪明自误。两爱的结果是宋更加痛苦,更加失落,更加割裂以致残缺不全。

大致相同的道理,不幸的结果也落到海藻的身上。为什么呢?一直在对本系列评论进行再评论的浪宽说:你要是觉得宋是真爱海藻,你就错了;可你要是认为宋不爱海藻,你也错了。这句貌似矛盾的话,包含着很深的道理。 就算我们网开一面,撇开所谓的婚外情,宋郭之间,有爱,有情,否则精明强干、有条不紊的宋思明不会搞得连女儿的生日都忘了。可那不是叫人刻骨铭心的那种爱,不是叫人感动落泪的那种情。那摧人泪下、净化人心的爱,总是和专一,和善良以及自我牺牲联系着的。

我看着宋的人生戏,真的满心痛的。他就是这么一个很真实的人,很有代表性的人。他还真是拿出真情来了(真情不一定都美,都动人),所以才会那么惨。倒是他们同学会上的那个胖子,是真奉场假作戏。那种人,不会惨,也不会痛,那是这个社会情爱腐败层级里的最下层。

关于宋思明,我想说的也就是这么多了。他不要离婚,他要和老婆永远是夫妻;他对海藻说:我要用一生来保护你。结果是,他先于她们结束生命。悲剧吗?是悲剧,很大的悲剧。在我的文学悲剧理论里,悲剧包含了美,包含了力量,包含了仁爱,但是这个悲剧,除了映射出人性的弱点外,它什么也不是。看着海藻失去小贝时的痛哭流涕,看着宋的挣扎,明知今日,却要当初。悲夫!

还沉浸在宋的挣扎里,今晚看到了小贝的巨痛。他那无神的眼睛在告诉我,一夜之间,同居情侣海藻在他面前宛如一个陌生人。遭受心灵重创的他大病初愈仍然记得心疼海藻,因为他仍然深爱着海藻,他不能没有她,他无法停止爱她。 银幕前无语的我打心里祝福他和海躁。本来,这对年轻的伴侣可以镜未破光更圆的。不知是什么使得这个美丽的可能变为粉碎?

你说他(宋思明式)爱她(海藻式),她爱他吗?如果真爱,如何会有苦?如果真不爱,如何会有痛?这个世界,假如都按着神的指令走,那么就是天堂了。神说,天堂里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可选择在人。人的选择,有时侯是清醒的,有时候是凭着感觉走,有时候,又似乎是无奈的、没有选择的选择。这个世界所能给予人的最好的和最坏的,我大致都从蜗居里联想到了。

蜗居之我爱,蜗居之我痛。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7505

(8)

后蜗居:呼唤广厦

蜗居在这里不再用书名号,因为我只是用它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信仰低靡的时代。

“广厦”一词我是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学来的。想当年杜甫身居茅屋,心想广厦 — 不是他的广厦,而是“天下寒士”的广厦,是给大众带来“欢颜”的广厦。
不过我这里的“广厦”不指建筑物,而是指一种精神架构,一种积极的,承前启后的、浪漫的精神架构。

回首我们的三千年文化,那是一种什么架构呢?虽然有和儒并行的道家,后来又有佛学的传入,我们三千年人伦和信念以及道德准则,是儒家式的,更进一步说,是仁和礼。

孔子的仁和礼是一根人伦棒子贯穿起来的羊肉串:说穿了是一回事。樊迟是孔子不太得意的门生,曾因请教种庄稼的事被孔子斥为“小人”。他问“仁”是啥意思,孔子就草草回一句:“爱人。”当孔子的得意门生颜渊问仁时,孔子就比较凝重地回答:“克己复礼为仁。”人伦学(包括君臣、父子、夫妇之道)的礼是孔学核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是手段也是目的。孔子扔给樊迟一句“爱人”,再也没作任何解释。不仅孔子没有,历代经学家继承孔学衣钵,没有也不可能对一个“爱”字做任何人性层次上的解释。所以,我们不用对孔子草草的一句 “爱人”做任何一厢情愿的发挥。必要的话,我们可以对汉唐宋清的论语注疏正义集解等等进行一番疏理,看看我们是否可以从孔子的“仁礼”学里挖出一点点平等博爱的宝贝来。

孔学的仁和礼包含了桎捁人性的成分。但是到了孟子,平民思想迸出了灿烂的火花。 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学的民本宣言。这个思想和孔子的君君臣臣的教条礼法没有交集。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直接孕育出了范仲奄式的中国古代文人胸襟和理想。可惜,孟子的平民思想没有能够感动满脑子封建专制的中国古代统治者们,充其量成了他们粉饰自己“亲政爱民”的工具。孔孟虽有不同,但是经学家们、御用文人们可以用对仁和义的宽泛解释来把两位圣人的学说串联起来,融合成一个体系。孔孟体系支配中国人的思想达两千多年。你说它没有长处?当然不是。孔子最了不起的教诲之一,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充满了和为贵的善念。而孟子,除了他的民本思想外,他还树立了义对利的绝对驾驭。对于物欲横流的人世,舍生取义的信念是矫枉需过正的伟大典范。

孟子的义很接近我们今天说的信念。他自己解释过:“义,路也。” 又说:“羞恶之心,义也。”他更盛赞:“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正是这种信念和精神,构成了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华夏脊梁。

一场文革春秋,彻底的唯物主义横扫一切精神的主宰,孟子也不幸成了孔子的殉葬品。文革“摧枯拉朽”的结果之一,就是带给几代人信仰的失落。“义” 也好,“主义”也好,“信念”也罢,一个意思,一个命运,就是被人们所嘲讽和唾弃,成了文明角落里不值的东西。今天,就算要重新建立这个义对利的驾驭, “义”又是什么?什么内涵,什么外延?没有了这“义”,人心成了一个空洞,行为宛如摸着石头过河。

回到《蜗居》,《蜗居》情爱故事里最让我颤抖的,不是海藻的失贞。而是海藻的姐姐海萍的妥协、取利、同流合污和无法给妹妹明确的引导;是人生理论朗朗上口的宋思明以及他的那一桌男同学对一男多“奶”的热衷和熟视无睹,是宋思明的太太和她的那批“贴心姐妹”的女性自卑和庸俗。什么叫没有准则和信仰,这就是了。

海萍接受了妹妹用忠贞换来的物质,这么一个姐姐,这么一个人,后来因为那个日本母亲对儿子的苛刻而放弃了一份可观的辅导工作,这个情节和前面的许多故事描绘是矛盾的。海萍的形象在这里失去了她的内在一致性和真实性。海藻,不管怎么样,她是个知恩图报的姑娘(这是我最欣赏她的地方),她的良知使她总是显得忐忑不安,从这个角度上看,她仍然不失为单纯,至少她还没有被社会的大染缸整个变色。

尽管海萍的形象有其矛盾不符合逻辑的一面,总的说来,《蜗居》站在现实主义的角度,对当今社会人文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揭示和描绘。做为观众的我,做为评论者的我,更做为写作者的我,我不愿意仅仅停留在揭示和描绘现实消极处这个点上,因为假如停留在这个点上,那么一切现实主义作品都会失去它的意义。所以,在这蜗居的荒漠里,我呼唤广厦;在这横流的沧海里,我呼唤那一个叫做“义”的东西。

想起了使徒保罗。正是这个曾经残害基督徒后来全身心献给基督事业的保罗,这个受尽了危险、威胁、困顿和孤独的保罗,成了把基督福音传遍世界的第一个人。保罗的优秀品德之一,就是在漆黑中看到光明并把这光明分享给世界。大家都知道他著名的《哥林多前书》十三章;但是不是每个人都了解他在不无沮丧的心境下写下的《哥林多后书》十二章。他说:因为我软弱,所以我坚强。想想这句话的含义和它对人生的意义吧。。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7690

(9)

苏淳入狱这场戏按说是个大戏,是蜗居中的蜗居,也是高潮前奏。事实上这场戏本身就可以自成一体:可以写成一个中篇,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也许正是因为这场戏内容庞大,所以作者在蜗居整体故事情节里不得不压缩它的份量。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我看到这场戏的开头时感觉突兀,并且感觉不自然甚至不真实。

苏淳出卖属于公司的技术产品,当然是和房子有关,和海萍不断给予的各种压力有关。他的犯罪和被捕,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和人物变化。首先是海萍。作者在这里不仅给了海萍悔改的契机,而且也借此让海萍认识到、也让广大观众意识到,海萍其实有多爱苏淳。按说人应该宽容些,容许人犯错也容许人改错。也许是因为海萍前面的戏太强烈了,这个人物的人性已经在我心里定了格。我的想法是,对海萍,这种特殊情形下的这种表现并不能够说明多大问题。等事情过去了,生活恢复了常态,过去那个海萍还会再回来。

苏淳被捕,海萍身边最亲近的人竟然不是海藻而成了是马克。马克几乎是个没有缺点的人。他对海萍的帮助不计报酬。他赞美海萍是个好女人让我感到莫名其妙。如此赞美,如此帮助,如此关爱和体贴而又纯洁无瑕,甚至海萍在他家和他单独过了两个夜,他也不越雷池半步, 这样的人和事有多大真实性?别的不说,他自动表示要借钱给海萍,我觉得很难相信。跟老外借钱是很难的一件事,比跟中国人借难多了。这里面有文化的、宗教的、社会的等等原因在里面。马克这个人让我觉得不真实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人的好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持着?是一种男人对女人的无私的爱?还是别的什么?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他的好总让我感到轻飘飘,不贴地,不厚实,没有蕴涵什么力量。

苏淳落难,不仅波及平时没有什么交情的马克,更波及同样没有什么交情的宋思明。由于涉及刑事案,非常棘手,这回宋思明是使出浑身解数,冒了以私犯公的大忌大险,也欠下了重大的人情,使得起诉单位撤诉,苏淳从此安然无恙。可以说,房子的压力触发了苏淳之案;而宋郭的感情纠葛直接左右了这个刑事案件以及案件各方关系的发展。

宋在这场戏里力挽狂澜的表现,比马克要真实些,因为它的动机是显而易见的,因而也更让人揪心些。从这场戏里,我听到了蜗居的回音壁上的声音:房子至上,爱情至上。你说把丈夫逼得挺而走险不是房子至上么?为了小情人不惜冒江湖大险不是爱情至上吗?至此,海藻重新回到宋的怀抱成了大势和逻辑的必然。

最后是苏淳,作为这场重头戏主角的苏淳,被释放回家后你看看他的表现:萎缩,呆滞,软弱,如惊弓之小鸟。他对海萍也显得更加依赖,寸步不离。苏淳哪,七尺之躯,你怎么就,就不能更强悍些呢?

以上就是蜗居众生相在这场按说是场惊涛骇浪般的戏里的各式表现。我说过这场戏其实是戏中之戏,完全可以独立成章。这一点显示了六六想象和编写情节故事的游刃有余。但是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这个戏给压缩了,没有得到淋漓尽致的透彻的发挥,反而是个不足。

这戏中人物围绕着房子这个业障闹腾得不可开交,可那边人大会开得正红火,你猜广东人大代表、建筑商陈华伟怎么说?“老说房价高,没人叫你在广州买,也没人叫你在深圳买,那你回老家买不是便宜点嘛,为什么要在广州、深圳买呢?”郭海萍在丈夫落难后也说过,其实她只要在老家有个小房子,和一家人平平安安住在一起,就很满足了。

可是,当人从乡镇到了城里,结婚生子,生活的根已经在城里了。你要他/她因为买不起房子而再度离乡背井?或也许,不买房子,是最后的选择? 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不买房子,宋郭式大中小戏还会继续上演。(待续)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7930

 

(10)

宋思明这个男人,这个人物以及他的情感和行为,什么时候在他的部分观众(请记住我说部分观众)面前变得矛盾?失去他的真实性可信性?从他对宋太太说 “没有理由”离婚的时候起。

海藻,首次偷情暴露,痛哭流涕之后,和小贝保证痛改前非,不再和宋思明来往。人的眼泪,有很真实的成份,但是也会欺骗流泪的人自己。何以见得?一来,海藻没有勇气自己去面对宋,恳请海萍代劳把钱还给宋,因为她怕见了宋会旧情复发。二来,她冒大险,终于没舍得删除宋的手机短信。
于是二度暴露。

一之为甚,岂可再乎?小贝万般悲情和愤恨下终于和海藻分手。这里面一大堆激愤场面和情绪语言,就略去不论了。

海藻怎么办?她能怎么办?我看的时候还慷慨激昂的,觉得海藻没出息,没志气,没骨气,没理想,没灵魂…… 整个一个女尸走肉。节目一结束,我就觉得我不应该那么苛刻 — 对一个年轻女孩那么苛刻。真的,一个还不大成熟的女人,她能怎么样?她似乎是别无选择的,选择蹲到了宋思明的车轮边上;选择委屈地投入宋的怀抱。宋给她抹去眼泪,拥着她,对她说:“海藻,海藻别哭!”

海藻继续她那没有选择的选择,她选择对宋说:我没地方去,我跟定你了,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我跟你回家,我睡你和你老婆的中间……

这些话显然打动了这个男人,逗乐了这个男人,得意了这个男人,使得他再度拿出一个男人的胆量和责任,来呵护这个生活被他搅乱搞砸了的、他认为是纯真的女孩。

看着宋在车里含情脉脉地握着海藻的手,我耳边不断回响着他的声音:海藻,海藻别哭……

哦,宋思明,你要她不哭,你有终极的解决方案么?你是和另一个女人有了契约的男人哎,你选择对她说没有理由解除那契约哎,你选择(是,是他的选择)又爱上了另一个女人,对这另一个哭泣着的无助的女人,你真的究竟能怎么样?你的那栋来历不明的气派房子,能让海藻栖身多久?你自己认为没有理由和法妻分开,那你对另一个女人的承诺的理由和意义在哪里呢?

也许大概,就在所谓的两性关系新潮流上头吧?早几年,我曾经和一位朋友讨论他的所谓“两性关系新模式”。他的意见接近宋思明式。1. 可以有婚外恋,以解决现代人的心和性的寂寞和疲劳问题。2. 可以不断离婚,不断组成新家庭。3. 可以只同居,随时撤换同居伴侣。为了这两性关系新模式,社会资源,社会道德观价值观,伦理,法律等等都得、也会相应跟上。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可他还自我感觉良好地说:这都什么年代了?两性关系也好,道德伦理也罢,都是个观念的东西,根本没有什么对错可言。你呀,别抱陈守旧了好不好?别动不动抬出圣经来让人无法正常讨论好不好?我问:你敢保证你不会心理失去平衡?你不会嫉妒?他说,呫!又是观念在作怪。我干吗要失去平衡?她找她的新欢,我寻我的二好,不是各得其所吗?

看《蜗居》众生相,平衡了吗?那宋思明,本来精明强干,风度翩翩,后来挣扎成什么样子了?他冲击波里的几个人: 海藻,小贝,宋太太,无不要死要活的。每个人都有二奶新欢,也就是说每个都没有被人专门爱,每个人问问自己,这是我们所要的吗?人是靠观念活着的吗?人的心没有感觉吗?

就是我前面说的,有的东西,是万古不变的。杀人永远不对,爱情永远排他,再加上生儿育女,家庭体制和财产等一系列相关的社会问题,人类家庭模式经历了万年的自然淘汰,最终是一夫一妻被确定为最佳。

以上是从很现实的方面讲的。假如引入浪漫,就是精神的东西,一男配一女更是天地里最美好圣洁的身心架构。这个,有诗,有曲,有信仰为证。至于怎么知道眼前这个异性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个,深入这一男一女之间,去体验见证那爱情的至上与美妙,乃至离婚、复合等等,这些已经超出了本系列的范围。改日有机会我另起一个系列。

有一点我想说,我越来越感觉到,上帝其实不是板着个脸对人说:不许做这个,不许干那个。神了解人性,为了人好。耶稣说:“你们听过有这样的吩咐:‘不可奸淫。’可是我告诉你们,凡是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心里已经犯了奸淫。”为什么?因为眼睛电波一交流,接下来就想亲吻,就想拥抱,就想上床。一旦上了床,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还有什么可以保障生活不被搞砸的?神太了解人了,所以告诫我们:杜绝情灾,从眼神开始。

人偏偏选择让眼神如同雷和电一样肆无忌惮。

我们基本都经历过初恋,都知道初恋是怎么回事。宋对郭的爱,尽管他或许内心希望再次体验初恋,但是毕竟不是初恋。它没有初恋的纯度,初恋所携带的那一点朦胧和盲目性更是宋恋里所没有的,相反我说他选择爱上海藻。爱海藻,是四十几岁、具备了自己一整套行为指导思想的宋思明的选择。他也真是想使海藻幸福。“海藻别哭”是他相当真诚可也饱含矛盾和无奈的话,它成了海藻的情感鸦片。在那些孤独寂寞的、怨妇般的二奶生涯里,那样的话,是海藻拼命想抓住的几根稻草。

不知道六六笔下的海藻,在她最终失去宋思明之后,她的后半生,会不会都在哭泣?……
辩证法,对于聪明人甚至整个社会群体来说,都可能会太残酷了些,因为事情,常常走向它的反面。(待续)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8172

 

(11) 封人榜

宋思明:

1。 他认为,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难事。
2。 他知道,要舍得牺牲眼前的和局部的利益。
3。 他攻于计谋,有战略家的谋略和眼光,也精通人生哲理。
4。 借着丈人的地位和自己的聪慧,在权和钱上都颇为成功。在海藻的眼里,在许多单纯的女孩子的眼里,他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强有力的男人。
5。 他贪情甚于贪财。看到大概第12集的时候,我以为他的家庭不幸福,有什么大的缺失。看到后来才知道,其实他的家庭算是满美满的。他的太太温文尔雅,不失为一位贤惠的家中主妇。他们有一个不错的女儿。有家,有权,有钱,可显然这一切都没有能够使宋思明感到一种人生的满足。于是他找到了海藻。从此他有了新鲜感和新的欢乐,但是也由此把他自己的人生和他的家抛进了危机的旋涡,正如一切贪欲都可能酿祸一样。

苏淳:

1。他是典型的妻管严。
2。他与世无争,安分守己,不喜欢和社会浊朝同流合污。
3。他平庸度日,但是在妻子压力下,也会挺而走险甚至干出一番事业来。他的成功带有偶然性。因为虽然他有他的灵性,但是他比较懒惰,懒得去启用这份灵性,除非来自某种鞭策或逼迫。

小贝:

他是一个很一般的男人,没有什么特出的地方。他的脾气比较躁,他没有一个大的心胸。至少在我看到的章节里是这样。

海萍:

一个吃苦耐劳的女人,生活型的女人。她不精致,不雅尚,没有外在气质也没有多少内在含量。她没有一份坚定的信念,被生活拖着鼻子走。这样的女人显得比较庸俗;而一个庸俗的女人比较不可爱。她甚至有几分虚伪。妹妹为了她去靠近宋思明,她反过头来倒抨击海萍靠近宋是为了钱。 她怎么不想一想她和她老公是妹妹沦为二奶的最大受惠者啊!她怎么没有丝毫这方面的自责自省?海萍很不可爱,但是她是个真实的女人,作为电视剧女主人公,她为这个电视剧奠定了某种生活的基调,一种贴近生活和社会的比较真实的基调。

海藻:

自认为是大人了;她也的确是大人了。她是在一片物质的咶噪声中,在物欲的浑水里长大的。她是这个时代没有信念的信念的勇敢实践者;是这个时代的良心未泯的年轻女性的代表。她报恩心切,这个心引导她做了许多事。 她一方面跟着女人的感觉走,另一方面她知道她在干什么,对她的二奶生涯她有着某种自信。她不觉得二奶有多少错,她不觉得自己将来有多黑暗。 她清醒地意识到社会变了,她不再听从姐姐的劝告去拿掉孩子。她告诉海萍社会对女人的道德容忍度大了许多,她有把握带着个没名份的孩子过日子,当然,前提是宋继续罩着她和这个孩子。海藻的戏比海萍精彩。她是这个世代的牺牲品,反映着这个时代不叫灵魂的灵魂,展露着一个有着不是信念的信念和不是道德的道德的赤裸裸的女性。她最后失去了一切,所有的只是马克的帮助。她出了国。出国是她人生的出路吗?这个留待下集在谈。我祝福她到了国外找到真正的人生信念,开始她全新的幸福的人生。

钉子户老太太:

信念和意志也如斩钉截铁般坚定。她的忍耐力惊人。在邻居们纷纷撤离之后,她带着这个家坚壁清野,坚持到最后。她是这个家的灵魂和精神领袖。她是中国那些经历无数冲击和惊涛骇浪的老一代的缩影。她深爱自己的子孙,也终于以生命实现了房子梦,为她的后代换来了宽畅的住处。钉子老太太是《蜗居》最成功的人物:着墨不多却如此鲜明;她的死对观众是一个震撼 — 对社会就不知道了— 《蜗居》的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丰富深沉的涵义。我可以想象,钉子老太的一生是本血泪史;她的一生本身就可以写一部震撼人心的的长篇小说。

陈寺福:

蜗居》前半部的陈思福面目颇狰狞,简直像个势利小人。不过后半部这个人物有了点变化。莽夫靠大树,一夕成港股上市的CEO,一朝锒铛入狱。虽目光短浅,仍存一丝善念。直、草和那一丝善,让他还有几分可爱。

马克:

这个马克,似乎是作者放置在这个蜗居世界里的一个希望,一个寄托。但是马克这个人物在我的认识和感觉上是不太真实的一个人物。他穷追海藻的个人隐私,虽是出于帮助的好心,但是事实上西方人是不这么做的。他对海藻的好和帮助也缺乏基础。既没有人情的真实,也没有信仰的真实。但是在蜗居世界里放置这么一个人物,虽然显得机械和突兀,不甚合拍,但是它是一种象征,好的象征。这一点,我必须要给予肯定。

六六:

以上人物的总设计师;从人物的言论里,不时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听出作者的心声。也许有人会说,要写得让读者意识不到作者的存在才好;我看不出刻意达到那种效果的必要和理由。 《蜗居》故事吸引力,演员的选择,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我要特别称赞这部电视剧的语言和对话。它很生活化,听起来自然亲切舒服生动。

说到结局,我虽然才看到四分之三,但是我已经听说了结局。苏淳办起了网上商店,海萍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夫妻俩似乎都发挥了自己的专长,车到山前有了路。而海藻则是出了国。似乎每个人都得了其所。这是个不错的结局。作者在提供了马克这个亮点的同时,也给了观众一个比较积极的电视剧结局,不过,电视剧结局和“人”的结局有着本质的不同,就象给观众一个结局和给观众一份力量有着本质的不同一样。(待续)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8424

 

(12) 我要是六六

《蜗居》在这里上演的时期,正好是我也在找房子的时期,所以我特别理解海萍那种分必争毛必省的做法和焦虑心情。看到临近结尾的部分,千头万绪,戏里戏外,使我难以集中精力和思绪来写这最后两章。

电视剧前两集一直在讲宋思明和他的一伙如何遇到了四面楚歌的危机。今天电视开晚了,情节是猜想的:宋为了讨好那位党委书记而赠送“雅礼”:一套珍品《资治通鉴》。不过好象是碰了钉子礼没送成,尴尬之下不得不诚惶诚恐、唯唯喏喏地应付党委书记有关为官之道的一通教训。

宋是接受人家的贿赂了;宋是利用职权和商、银勾结试图牟取数亿暴利了。可那位党委书记呢?正人君子似的他给了宋什么样的为官训导呢?
他给不出什么新鲜的来。说来说去还是中共第一代第二代乃至第N代领导人所津津乐道的五个字:为人民服务。要再往上溯,父母官的观念不是别的,乃是千年封建社会的官僚们不断翻炒的一道菜。

“为人民服务”从字面上讲是很不错的政府公务员的态度和工作观,但是实际上究其源头和实质内涵,它仍然是居高临下的视度,而不是平等的广角。公务人员对老百姓的居高临下,有如帝王的君临天下一样,本质上是封建的。
中国不缺民本思想。中国究竟缺什么?
鸡和鸡蛋究竟哪个在先?
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体制来自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而这体制根深蒂固,久而久之它又会反作用于中国人的观念。

几千年来的中国,谈人的伦理道德和社会关系谈太多了,殊不知人不仅仅是社会的人,人还是赤裸裸的血肉灵魂之人。中国缺的正是人和人之间的人性认识、包容和关爱。

有关这个人的问题,只能留到下一集了。

先回过头来说《蜗局》之宋思明的结局。

观众或读者,他/她的心理有点奇怪,他/她会被这戏中具有多层次人性的主角牵着感情走,不管这主角究竟做过多少不光彩的事。这宋思明,后来的贪官形象越来越清楚,可我还是关心他的前途和命运,对小贝我就没有这份关注。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宋的人性比小贝丰富出许多,他的路也要险恶许多。

现在的宋思明,人算不如天算。他本来如意算盘打得好好的,那边把陈寺福扶上港股上市公司的CEO,这边和银行勾结好把几个亿搞成几十上百个亿。不料陈寺福是个莽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舍不得眼前利益,终于在钉子户老太太这家子上栽了跟斗闯了人命祸。
宋本想补这个巨大的漏洞,从受害人,到公安局,多方施惠使计,想挽狂澜于既倒。无奈力从上头来,有关部门早已盯上了他,一直在调查搜集对他不利的材料,这个事件无疑是个突破口。
到了最后,树倒人散,孤立无援的宋只能赤条条暴露在律法机构面前。

这个时候,家庭价值一度占了上风。家庭和健康一样,是人生的第一需求,是人生的基石。当危机威胁到人生基本面时,其他一切都会迅速退居次要,宋也终于意识到妻子对他的全力支持和帮助,意识到妻子对他的份量。并不是平时他不懂这些道理,人生基层的东西,常常是要在人面对生死存亡关头的时候才会压倒灯红酒绿,凸显出它的本来意义。
这时候的宋思明,愧对妻儿,盟誓来生。他把对海藻的最后存念放在了那张巨额存折上,算是他对这个身怀自己骨肉的女人的最后保护。

把这件心事办完以后,宋就再也无暇顾及海藻母子。二奶就是第二位的,胎儿么毕竟还没来到这个世界。他所剩下来的生命力,只够用来作困兽之斗;他所剩下来的那点情爱,也只能献给家庭里的成员。

然而更大的绝望还等着他。宋太太救夫心急,亲临二奶金屋索取那张巨额存折。她本来不是去找海藻闹事的,但是金屋里的一切,把她心底的那份怨恨重新燃烧了起来。她失去了自控的能力。推扯之下,海藻身受撞击,不仅胎死腹中,她也因此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我要是六六,我很可能不忍心把这些伤心事让宋思明知道,这是对这个人物的最后一击。可六六偏狠心,硬是把这事传到宋思明耳朵里。宋思明反应激烈,不顾一切冲出审判会场赶往医院。在警察的追逐中,他和海藻的过去一幕幕从眼前闪过。他曾经对海藻说过:你是我的珍珠,我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

我有些感动。这种生死存亡的关头他还想着海藻和她腹中的孩子,说明虽是“外恋”,虽是“二奶”,宋思明的生命中的确还有另一个基本面:亦幻亦真的和海藻的爱情。

我要是六六,我可能不会把宋处理死;我可能会让他活下来,活下来感悟甚至传递全新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信念。整部电视剧看下来,我的一种强烈感觉就是:宋思明不是生来做贪官的,甚至也不仅仅是生来做情人的,他的生命里蕴藏着深广得多的智慧和能量。

然而狠心的六六还是那么处理了。那么处理,电视剧就那么看下来了,却又觉得这结局不是谁的处理,它有着某种必然在里头。这种必然,也可以叫做命中注定。
这大概,就是宋思明的命运悲剧吧;也大概,作家不狠心,就很难揭示出这个世界中那种很残酷的却不幸又是很真实很强大的东西来吧……

电视剧的最后姐姐海萍对妹妹海藻说:她的路一直不是她自己在主宰,而是被人潮推着走。还好,海萍终于还是在踉跄中站住了脚;而宋就不同了。不是因为宋的定力不及海藻,而是因为他背后那个推力比海萍背后那个推力要大出许多,可怕许多。这种可怕的巨大推力,终于把宋思明推上万劫不复的深渊。(结局待续)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8746

(13) 结语

《蜗居》之我爱: 为了开始的结语

“为了开始的结语”这个语言结构和含义,是受了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的启发。

蜗居系列,本来没计划写这么多,可是思绪纷沓而至,叫我欲罢不能。我要感谢六六,片片蜗居瓦,让我浮想连翩,让我写下了这许多。这接下来要写的,有的或许和电视剧没有直接联系,却是由此勾起来的我一直想要说的话。

别梦依稀抚逝川,故园二十一年前。那童年的青果树,那少年的红领巾,已经渐行渐远;大洋这边,工作的尘埃落定,孩子们的出世成长和教会里的笑声,使我的根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越扎越深。但是,一个人,怎么能忘本呢?怎么能忘记他/她的所从来呢?孤零零的人,要是忘了本,还有什么希望呢? 这个道理是我喜欢海藻知恩图报的内在原因。“唱支山歌给党听……母亲只生了我的身……”一个人,如果忘了自己的生身父母,你能指望他/她多么虔诚于他/她的生心之源呢?
这就导出了我要说的人生美德之一:不忘本。

不知今天的中国,(其实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人类大家庭也一个道理,只是就事论事不想把话题铺得太大)什么东西被奉为美德?什么东西是准则?什么东西是价值?什么东西是信念? 愤世疾俗?叛逆?性解放?能干有本事?两年前回家,一位八零后小伙子就亲口对我说:中国的性开放之日,才是中国的封建主义结束之时,中国才有希望。 我不知道性解放和中国的希望存在多大的联系。假如走的不是正道,赶走了虎,可能迎来了狼。
就说蜗居,你从海萍夫妇嘴里,你从小贝和海藻嘴里,从宋太太和她的姐们嘴里,从满腹经纶的宋思明和他头上的大官们嘴里,你能听出什么这方面的门道?没有,貌似时髦新颖的背后,是一派模棱两可的琐言碎语和陈辞烂调。

《蜗居》是有关这个社会细胞的戏。假如你走到银幕外去询问信念、美德、准则一类,也许你会听到类似这样的答复:自信,勇敢,勤劳,诚实(这个世道还有诚实可言吗?)等等。
这些当然是可贵的品德,但是这些都不是根本;它们是非常表层的东西,也不是太新鲜的东西。可就是这些,从海萍训妹,郭母训女及宋思明训弟弟等等的戏里,你也听不到。

底下所列的每一条,几乎都可以说是被我们的千年文化遗失了的极珍,都可以单独写一篇宏文。这里我充其量只能蜻蜓点水般带过。

** 人世最大的美德,也是最吉祥和最有力量的美德,在我看来,是“虔诚”二字。这两个字,道出了人的不忘本,道出了人一颗谦卑和感恩的心,最根本的,它道出了人和天地、和造物主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虔诚”是人的立命之基;人生的意义、欢愉甚至自由都由此而来。

** 人还有许多具体的美德,比如孔子所教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比如孟子的三“不”精神;更比如一颗以包容接受和平等民主的心来面对这个多元的世界多元的人;比如不轻易去论断别人。

** 人世最大的价值,在于爱。爱在它最基本的意义上讲,是人和人之间的互相承认和接纳。有人爱你,就是有人看到并承认了你的存在和价值。你看人海如潮的大街上,人们个个来去匆匆忙着自己的事,谁也不看谁一眼,基本上那就是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再往前一步,爱也内在地包含了关切和奉献,包含了同情、激情等等。
爱,完全是人性层面上的。

** 人世最大的信念,在于无畏。 这个无畏,是建立在虔诚和爱基础上的,不是杀人不眨眼的那种无畏。 圣经里三百多处地方讲到:不要怕。从信仰的角度上讲,一个人有了信仰,就有了最强有力的立身依靠和生命在永恒意义上的归依和希望。 无畏的内容非常丰富广泛; 无畏了,人就心安。

大纲之下,其他的一切,都是小智小慧,虽然是好,却无法撑起一个人的骨胳。我看《蜗居》,里面几个主要人物还记得念叨的,就是那些人生小技层面上的东西。

就象本系列开篇里说的,这些东西不是《蜗居》想正面表达的内容,但是《蜗居》里所表现的那些焦躁的、不和谐的、平庸的场景会让你想到这些。由于不是该作品想表达的,所以我也没有道理用这些东西来苛求该作品。

当然,《蜗居》电视剧在许多的精彩之外,也是有弱点和不足的。我的感觉上,最明显的一个就是海萍这个人物的前后不一致性。前面宛如势利庸俗的泼妇,和后面的那个海萍有些衔接不上。另外她对海藻和宋的来往在态度上也有前后矛盾的地方。海藻这个人物很单薄,几近乏味,我都说不好究竟是这个人物本身的特色还是描写上的乏力。蜗居几大人物 (海萍姐妹,苏淳,小贝,宋太太的那位姐们等等,尤其是电视剧的下半部),除了宋思明外,都让人感觉乏味和单薄。但是,它又不失真实。

宋思明被塑造成贪官形象并最后灭亡,电视剧甚至展示了他一具僵尸的惨淡画面。我理解那个镜头想要表达的意义: 人追逐一世,到头来就是这么回事:虚无;可是有没有不虚无的?这个镜头没有旁白,整部戏也没有这方面的揭示。这最终使得整部电视剧没有了亮点。那个马克,我前面也讲到,象是个机械安进来的灯泡,不真实,不实在;马克,无法代表希望。

平庸、惨淡和缺乏亮点,还是那个问题,这究竟是这个世道的原样还是作品的缺失?不管怎么说,想象将来有一天人们看《蜗居》时会睁大不解的眼睛说:哟,那时人怎么那个德行呀!哟,我可不愿意生在那个时候,多没劲哟!

说好易,说坏难;说容易,做起来难。我无意苛求《蜗居》,这部电视剧在真实揭示和再现社会人生问题上面,在真实再现当代人物上面,在刻划和揭示两性关系上面,有它相当出色和成功的地方。

顺便也就想到了震撼人心和净化灵魂的文学作品,高处不胜寒,风光在绝顶。不辞孤独的文学家,无畏的有使命感的中国的文学家们,相信他们会从那平庸、乏味、焦躁、惨淡和物欲流淌的世道中奋起,带给它血肉之力和灵魂之光。

感谢并继续期待六六新作。(系列结束,感谢品读和评论!)

http://blog.creaders.net/qianqian/user_blog_diary.php?did=58863

 

 

“网友评论:《蜗居》之我爱”上的163条回复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