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希望我们的人格能统一
一个人对朋友是个好人,但放在社会里,他就是另一种形态。宋思明竟被评为“中国脸”,我更希望我们的人格能统一而不是分裂的。
来源:南都周刊 年度第11期第33页 作者:记者 _张守刚 摄影 _邵欣 2010年03月29日
“我偶尔露锋芒,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很温和的。”在六六看来,女性写杂文不可爱。
“如果《蜗居》再深刻些,就是《茶花女》了。”3月23日上午,有记者这样对作家六六说。
这个评价似乎相当受用,六六很谦虚地回答:我的水平可能恰恰就是有这段距离。她说,近期注意到张朝阳说的权贵阶层对社会的影响,而当时自己写《蜗居》时,这个思路还不太清晰。“两会上为什么提出幸福感和尊严感?这就是幸福和尊严的缺失。”
就在满城尽说《蜗居》时,今年“两会”期间,温总理也坦言“知蜗居滋味”、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还向干部推荐观看。
此前,六六被称为“新生代情感专家”,而此次因为新作《妄谈与疯话》直击婚姻、房价、税收、公德等话题,言辞泼辣,她又获得了一个新头衔 ——“女公共知识分子”。
“这个社会上只有两类人冒死闯红灯,一类是社会的最底层,诸如送外卖的,送快递的,钟点工,民工,对他们而言时间就是金钱,多一分钟就多一毛钱,这叫被逼作死。另一类就是空字头,武字头,各种非正常牌照颜色的车及超级豪华车,这类人叫自作死。”
这就是所谓在《蜗居》里,“不好说、不能说、不便说的话”。她的朋友、出版人金丽红说,六六的性格火辣、直率,语言是喷发式的,随笔更适合她。六六却觉得女性写杂文不可爱。她自己以前喜欢比较犀利的散文家 ,一个是龙应台,文笔过于犀利所以嫁了个外国人;另一个是陈文倩,她至今未婚。“这真不是好兆头。”
于是,她强调:“我偶尔露锋芒,大部分时间我还是很温和的。”
不妨来看一个批评,有人说:《蜗居》对现实的展示很好,但批判的力度不够,比如为什么把贪官写成“情圣”?
六六回应说:我认为所有人都不是好莱坞电影,非好极坏。一个人对朋友是个好人,但放在社会里,他就是另一种形态。宋思明竟被评为“中国脸”,我更希望我们的人格能统一而不是分裂的。听起来,这也是一种大真话。
“不缺思想,缺的是释放的地方”
南都周刊:很多人说,不要看《蜗居》,因为太压抑了,这种压抑可能来自真实。《蜗居》与现实,哪一个更残酷?
六六:海萍和丈夫苏淳,发觉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这种挣扎的状态是残酷,但生活中太多的人还不如他们,不是还有“蚁居”一族吗?
南都周刊:你有做房奴的体验吗?
六六:我没买房,因为买不起呀。
南都周刊:那在你看来,对目前城市中的大部分工薪阶层来说,要不要去蜗居、做房奴?
六六:如果有薪水的人都能拒买暴利房,那房价一定会跌。可我们永远随着庄家的指挥棒在舞蹈。
南都周刊:“说真话”不容易,即使一部虚构的《蜗居》,也有人批判它“低俗”。你如何看待?
六六:文艺作品不怕批判,有争议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我不期待我的作品被认可为高雅艺术,同时也保留我自己的态度。我可以一方面往高雅进步,一方面保持我的草根性。
南都周刊:上海是你的小说的重要场景,也是韩寒所在的城市。你喜欢上海吗?怎么看韩寒?
六六:我喜欢韩寒的直言。这个社会中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不惧批判的人越来越少了。韩寒最大的价值,就在于探讨教育体制存在的现实意义。
南都周刊:你的语文老师刘小平曾批评你的作文“媚俗”,“高的作文分数不代表你有卓越的,哪怕是真实的思想”。你觉得,当代文坛是否还有这种倾向?
六六:我喜欢这个问题。中国文坛不缺思想,缺的是释放思想的地方。每个人都有思想,关键是如何去表达。如果社会缺少表达思想的空间,就很难有文艺复兴那样的文化现象发生了。大国是不怕批评的,我相信中国面对批评也有把握的能力。
南都周刊:你在书中说,“越发感到底层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炸药包”。这个炸药包的引线在哪里?该如何拆除?
六六:引线就在社会的不公平性上。不是有句古话“不患寡而患不均”吗?比尔·盖茨说过:“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是表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发明上,而是表现在如何用它来消除不平等。”当然,完全消除差距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淡化这种差异,消除对立。
http://www.nbweekly.com/Print/Article/10019_0.shtml
http://www.nbweekly.com/Print/Page/756,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