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后出新书《妄谈与疯话》
六六:我不是公共知识分子
来源:华商报 第B5版 文化新闻 作者:本报记者刘慧 2010年03月24日
六六如是说
说新小说:下一步小说讲“医患关系”
我都不好意思了,写了这么长时间,大概我已经江郎才尽了,你们别问我了,人家写的都比我快,我一说,人家都写了。说新书:谢绝未婚成功中年男士购买
男士们还是应该怀有积极的态度,勇于尝试爱情故事。说教育:不断出幼儿教育书
出书很有成就感,我现在居住在新加坡陪儿子读书,我会把自己形成的价值观给我的孩子,但作家不是个楷模,我觉得个人的观点不偏差,希望我的孩子过上正常的生活。说女性:抗压力,抗打击的能力要强
不是对外人的态度,是对自己,你对外界的
宽容就是对自己的宽恕,没有宽松
的心态,很难坚持下去。
六六新书里,有句话很有点意思:“一个人活到大通透的境界,性与爱,母亲或小孩,没什么不能拿来调侃,那就是高级智慧。”昨天电话联系六六的时候,六六的话真是体现了她的理念。她的新语录出口成串,她的“无畏”让人唏嘘。
在外麻辣在家温婉
因为六六自己的生活情况在媒体曝光不多,很多人感兴趣。六六听了声调一高:“我跟你们说,凡是‘命运多舛’这样的字眼,跟我都没关系,我特顺,顺得都有点害怕,我估计后半生就是马革裹尸,露宿街头了,因为前半生都顺完了(呵呵)。”
有人就质疑六六的婚姻生活了,不是也有波折嘛。(传言因为和前夫的复婚问题,曾经徘徊。)六六很麻辣地说:“婚姻本身就不是一马平川的,否则生活多平淡。”
六六的照片里常是一头大波浪,戴着红边眼镜,身材微丰的样子。听她说话,常有爽朗的笑声,而且声音洪亮。“你要是问我在家里是什么样?得问我老公,当然也不是小女人型的,毕竟长得也不像小女人嘛。不过和别人不一样,别人是把外面的气带回家受,我是把家里受的气在书里发泄,所以在家里很温婉。” 不过,她先生是她永远的第一读者。
六六的性格确实外向,说话也麻辣。昨天有记者叫她“六六大姐”,她笑着说:“还不如喊我姑姑呢。”六六的书改影视,从来自己做编剧,“是我自己写的,免得惹官司和纠纷。”电话旁,六六和记者、工作人员都聊天,很放松。也难怪,她在电话刚打通时已经打了预防针:“我是六六,有话尽管问,但我保留不回答的权利,哈哈。”
新书被称为《蜗居》言论版
之前温家宝总理也说他知“蜗居滋味”,让六六的《蜗居》再一次成为街谈巷议的对象。
六六说:“我觉得官员了解生活状况,体察民情,是非常好的事情,对我来讲基本是实现了写作的意义和价值,觉得很欣慰。”
对她来说,随笔集是对生活中的琐事发的感慨。也被称为《蜗居》的言论版。因为内容火辣、直率。其实近年来,六六总在博客里就新闻事件发言,比如前段时间的周立波问题,她表示欣赏关栋天:“我只是作为旁观者,觉得周立波到了艺术生涯的拐点,他如何度过,对自我如何定位,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将她与洪晃和韩寒相比,认为她的目标是“公共知识分子”。她又开起玩笑:“完全是宣传需要,我就是一个观众,什么公共知识分子,完全没有想过,当然我也能理解这样言不由衷的评价。”而对于洪晃敏感的言论,六六就笑着说:“她的敏感度不如韩寒吧。” 《妄谈与疯话》六六认为是一本时评书,是就生活中的小事、现象发出的感慨,“只不过更犀利、泼辣、文字大胆一些。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主动把格调降低,以取得广大读者和出版署的谅解。”六六玩笑后,正言道:“我看了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一本书,很喜欢,就取了同一个书名,表达对他的敬仰。”
回应传言欢迎“人肉”
六六在《蜗居》后,曾陷入“炒作新闻”的传言中,她说:“好长一段时间,剧组里的人活得跟谍战剧一样,都在猜是谁在偷偷炒作,结果发现根本没人。”
后来又有人说她欠债,《蜗居》还抄袭,六六更乐了:“我完全不认识这个人,她安排了一个名字给我,安排了一个不是我丈夫的丈夫给我,我也没办法评价,生活要接受这种现实和无奈。其实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些自己不知道的隐私,据说这个事情根本没有成案,不知道哪里来的人炒作,我就纳闷了,你说这满世界这么多的名人。”紧接着她说:“心情不好的时间在我有生的岁月里,屈指可数。这些对我影响非常短暂。”
六六为人算低调,有人说她现在进入主流了,她笑着说:“要做多数派,藏在人民大众中比较安全,我不用你们‘人肉’,没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欢迎‘人肉’,但估计我没有什么油水让你们‘人肉’的。”本报记者刘慧
http://ehsb.hsw.cn/html/hsb/20100324/hsb1717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