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蜗居》杂感

《蜗居》杂感

来源:天涯 『影视评论』   作者:昊天南  2009年11月27日–2010年01月06日


《蜗居》杂感(一)

我其实很久都不看大陆拍摄的电视剧了,从杂七杂八的辫子戏到后来清一色的卧底加谍战,忙忙碌碌的日子宁肯静下来读读书也不想在这些烂戏里面浪费时间。周围太多的人推荐,我终于看了这部《蜗居》,我觉得很真实,很不错,比起《奋斗》那样的伪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来说,《蜗居》要真实得多。

至于有人无聊的批判,电视剧台词露骨等等,那纯粹是扯淡,生活中的语言要比这丰富,也更为真实。而且我反而觉得很多语言,编剧是很有道理,甚至不失黑色幽默的。比如电视剧中海萍让孙淳让他朝父母要钱啃老的时候,孙淳搞到了六万然后就成了咱妈,四万就是你妈,如果没有估计就是他妈的了。这段独白写得很精彩

此外还有孙淳吵架后跑到外边听到同事的一番话,如果妻子出门有车,回家有仆,会这样,其实也很能让人理解。电视剧中像这样比较经典的台词还有很多。连小孩换尿布的速度都赶上移动公司花费的涨价速度了。除了台词以外,其实这部戏还有许多地方是值得大家认真探讨和反思的。

蜗居杂感(二)

《蜗居》的电视剧是从公元1998年开始的,其实对于很多80后来说,1998年是一个值得记忆的年份,那一年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一位汤姓学者提议,开除了一剂高等教育扩招的猛药。从那时起到现在并没有被否定的叫教育产业化和扩招政策深深的影响了这代大学生的命运。

孙淳和海萍是大学时代的恋人,名牌大学毕业,走入社会,租房子开始蜗居。那是你看得出来,两个人还没有完全脱离校园生活得青涩。其实现在来看有多少校园的爱情最终在毕业那一刻胎死,有的从中学时代开始的爱情长跑,也大多在现实面前夭折掉了。但总之那是的海萍也好孙淳也好还是乐观的,他们毕竟还年轻,年轻就是资本,就是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城市打拼到一席之地。

对于很多寒门学子来说,去大城市生活是一个梦想,除了发达的城市环境,像海萍说的有音乐会有博物馆等等,其实从本质上来讲,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读大学也都是为了能够在一个喜欢的城市中实现自身价值。为什么?因为中国是一个城乡二元对立非常严重的国家,你做北京人,上海人,你就有比农村更好的医疗服务,社会服务,你的子女就能享受很好的教育,在高考的时候也能以比较低的分数进入一些名校读书。

十年寒窗苦读,在高考这个当代科举制度的塑造下,为学术的人不多,为生活工作和家人幸福的打拼其实是很多普通人的动力。尽管扩招后大学的教育质量已经缩水到承载不起这些寒门学子的梦想,尽管还有人执迷不悟的去考研,但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在很多最近刚刚被命名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中是存在的,牺牲一代人的幸福,熬过去,也许将来就会很好,这是在心底里激励他们的东西,此外中国高等教育也好,虽然没有教给大家什么生存技能,但是个个自命不凡的雄心是有的,大学尽管被搞成了大众化,但是残留在这个群体上的精英意识却并没有完全消失,尽管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成为社会继农民工 民工和城市下岗职工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

海萍和孙淳身上一开始有着很可贵的奋斗精神,因为在拼爹的游戏竞争中你没有资本,那么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奋斗也许还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城市梦想,而这梦想在现实的聚焦中就有了一个最直接的目标 ——–房子。有了这个城市中的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也就有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

《蜗居》杂感(三)

房子和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是在当下的生活中显得那么密不可分。即便是看到海萍和孙淳这对夫妻吵架,在这举目无亲的城市里居然也没个地方可去,海萍还可以去海藻那里,海藻去哪里呢?

要有个房子哪怕真正属于自己的狗窝,这是多少白领房奴孜孜以求的梦想,为此他们宁愿压缩自己的一切生活开支,为了这一天的实现。韩寒在博客里说,中国分四等人穷人房奴富人和富豪。其实对于蚁族阶层来说奋斗到海萍夫妻这样的蜗居的房奴身份也是一种进步了,你如果相信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并接受社会是不平等的现实,就要知道,你一辈子的辛苦,不搞任何歪门邪道,你的奋斗目标只不过是很多人的起跑线而已,但是起跑线如果输了,你将来的子女可能也要在下一轮竞争中输掉。

所以海萍和孙淳尽管感慨但是也默默的忍受,因为这是转型期的痛苦,可是这痛苦天知道还要忍受多久。

《蜗居》杂感(四

房奴的问题,房价的问题,毕业就失业的问题,其实从1998年以后就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一直以来还没有被广泛的关注,一部《蜗居》的电视剧,一本叫《蚁族》的书突然引起这么广泛的反响和共鸣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族群的人说在扩大,其实说白了从你上大学,大学毕业走入工作这个过程中,很多人恐怕要经历的都会是海萍和海藻 孙淳和小贝这样大同小异的生活。最起码生活给身边的那种重要是感受到的。

随便举出一个细节 海萍参加莫名其妙的同事婚礼,婚礼这东西在当成是上班的白领谁不愁,不去不好,去了要拿钱的,可是自己没钱啊!这不是很普遍的一种生活现象吗?可是没办法啊,这是中国式婚姻的随礼。

马上进入2010年了,最新的毕业生人数出来了630万应届毕业生,尽管每年的就业率都那么高,但是你还是看到四五年之内,大多数拼不到爹的人,还是要滑入蜗居和蚁族的行列。每天叫做任何物质的准备,那就在思想上先想好了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做不了真的猛士也要阿Q一点活着。

身边一位过着蜗居朋友的生活,我问她看《蜗居》吗,她说知道,她回答我说,不想看,怕看了太悲观,熬不下去。那时候你也会感叹,不结婚,不买房子,不要孩子,一个人能吃上饭也算得上幸福了。

《蜗居》杂感(五)

曾经记得有一个笑话很流行 说在中国最痛苦的是什么?上班,比上班更痛苦的呢 天天上班,比天天上班更痛苦的呢?加班,比加班更痛苦的呢?加班不给钱。

尽管我们有着许多比资本主义优越的地方,但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很多人承受的痛苦也是随处可见的。苏淳条件反射的式的在周六起床,以及海藻那些应酬时候的尴尬与疲倦,也是生活得久了的人特别有体味的。

一位老朋友那天和我气得咒骂,自己因为交通堵塞上班迟到了,被罚钱不说,老板居然让他在三百人出入的大厅罚站了一个上午。然后下面一句话是 妈的千万别让我发达喽。

一切都要忍受,因为饭碗没了恐怕什么就都没了。房子贷款怎么还?老婆孩子谁来养?

一位邻居老大爷为了给自己两个在京工作的儿子买上房子,居然还穿着一件那么破的背心,洗了又洗。你有时候也会吃惊人,特别是中国人对生活得容忍能力。

不过,最重要的是,他们又希望,觉得总有一天自己会买上房子,成为这城市的一员。当海萍知道自己的丈夫为了房子的首付,没有朝家里人要钱,儿时借了高利贷以后,她的精神出现了第一次崩溃。

而电视剧中的独白 道出了:百万负翁的含义。赤贫在当下的中国意味着什么?以前抢劫只是掏空你的口袋,而现在,不但掏空你的口袋还要掏空你的灵魂。

编剧的这段独白写得很好。现代婚姻家庭的不稳定,以及爱情的物质化是明显的。

卡夫卡写过一个人一觉醒来变成大甲虫的隐喻故事,其实揭示出一种异化的主题,今天的都市白领们房奴们有多少是被一栋房子招安的。写道着想起了一个来自南方某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曾提到自己找男朋友的心得说,漂亮的多了,现在没有机会傍一个大款也要找一个潜力股。这是我不止一次听到女孩儿,用潜力股这个词来形容男友。当年有部电视剧叫《外来妹》里面汤镇宗饰演的一个老板对这些打工妹进行的是:“感情投资”而今天这时代,大家已经很习以为常的进行一种对潜力股的感情投资了。

但是事凡投资就有危险,即便是潜力股也有万一不飘红的时候,那时候的婚姻与爱情的赌注恐怕就会出现很大的麻烦。

所以现代都市情感表现出的更大的不稳定性,其实海藻自己最后恐怕也分不清是爱宋思明这个人还是爱他给自己的物质生活。

或者绝大多数人不想分清,梦想的白马王子,应该最好是有车有房 没爹没娘。这是现实,像海藻去朝宋秘书第一次借钱时候说的,如果早晚要拉下身段,为什么不早点做出一副哈巴狗的样子。

《蜗居》杂感 (六)异化的主题

西方人用两百年走过的路,中国用四十年城市化全走过了。想想卡夫卡比喻的那个大甲虫,今天的人该明白西方哲学提出的那个人的异化主题是何等深刻。

什么房奴 什么小三 什么二奶,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看到一群本来普通过得正常人如何被异化,如何走向癫狂,如何变得疯狂,如何变得歇斯底里。

海藻不过是众多普普通通的纯情女儿之一,其实在她的骨子里面也有着对上流社会的渴求,这是商品时代赋予女儿的一种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你看她对宋秘书买的那个九百多元钱的娃娃的熟悉,对来历讲得头头是道,你就知道,她对此的关注。

名牌越贵越是身份,蓝色妖姬的鲜花象征的是什么,后消费时代的为什么只买贵的不买好的,人对物质生活得崇拜开始,逐渐的逐渐的被物质生活压榨。

攀比是不好的,人比人气死人,可是身边的攀比是无处不在的,曾经大学一个寝室的女同学,毕业几年后命运打不通,过得最不好的,抱怨可能是最多的,家庭矛盾围绕的往往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人会成为房子的奴隶,这种事情估计古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想想李白能千金散去还复来,很多人会觉得不可思议,房奴们一辈子最宝贵的青春为的是一个属于他七十年的房子。一切的读书,学习,求索,最终人生的意义,都变得如此聚像,房子,承载着中国式的异化。

《蜗居》杂感(七)

看到这么多人都在看和谈论《蜗居》,散粉思考者也不禁在网上找到这部连续剧,牺牲了很多睡眠时间,终于把它看完了。这部剧在散粉思考者看来水平并不高,制作,主题歌的类型都很老套。但是因为触及时下人们关心的买房,住房问题,才受到如此关注,完全是沾了“题材”的光。看完之后有些感想不吐不快。我觉得海萍的“蜗居”和房奴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找的,是她不正确的买房观造成的,根本不值得同情和理解。(文/散粉思考者来源:散粉思考者博客)

上面是凤凰网上发表的一篇对《蜗居》的评论,作者把矛头直批海萍的买房观,看了这段评论,你更加相信,在中国这个国家一向是有那么一批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

比如大学生失业了,有关方面把矛头和屎盆子口到学生头上说是大学生眼高手低造成,其实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从九年义务教育被灌输起为四个现代化为一个理想社会奋斗,考清华北大这样的大学作为目标的时候,这批孩子就注定了一种社会选择的归属性。大部分的童年和学生时代的时间都是用来无休无止的考试,其实从幼儿园起,那个浓烈的小红花情节就已经烙印在每个白纸一样的孩子身上。

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体制不反思怎么自己把大批的学生教育成这个样子,而是面对自己产业化失败的作品,把屎盆子一推说,他们太眼高手低了。

电视剧《蜗居》中尼看得出来海萍也好苏淳也好,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管教育大众化到哪一步,这些曾经学习优异的学生身上都还有着那股子凭借自己努力追求成功的信念,为什么选在大城市而不是小城市发展,深层次的原因难道不是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吗?孔雀为什么总是东南飞,而不往西南飞,人人都在追寻自己渴望的幸福,尤其是当身边有人,甚至没有本事的人已经以不正当的手段实现的时候,还有人坚持通过个人努力来获得自己的成功的时候还是可贵的。

攀比也好,虚荣心也好,对于一个底层的个体,他对生活本身的选择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同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一步跟不上可能步步跟不上,因为人人都在往上面爬,踩着别人也要往上爬,即便海萍等人不住那么小的房子,换乘海藻那个稍微大点,没有那些市侩的小市民的屋子,最多晚上有点邻居吵闹的聚会,生活本质会有什么不同吗?没有,他们依旧对这个生活,工作打拼的城市建立不起任何归属感。一个上海扫地的清洁工拿到一张上海户口都痛苦流涕,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成为这个大都市的一员了,尽管他地位依旧是这个城市的底层,但是比起那些挤破了头想进都进不来的人,她已经站到了鸡头前面的凤尾上,也许当海萍成了这城市的一员后,她的女儿就能在下一步竞争中有个好的起跑线,不至于重复自己的命运。

所以她要买房子,值得同情,所有的房奴也值得同情,不过电视剧你也看得出来地产商和政府的暧昧关系。那些花样翻新的炒房子手段,什么请托买房子,什么房地产商之间互相购买吵架,傻得依旧是这些小老百姓,小白领,他们的信息资源才多少。

所以买房这问题 是买也难 不买也难。

海藻像姐夫说的一样,一个思想单纯的女儿一旦个体意识绝响,所焕发出的需求力也是超出小贝的满足条件的,毕竟在今天这个现实的生活面前,哪个女人不想和一个有房子的男人结婚。有了房子也让多少人少奋斗二十年啊。

《蜗居》杂感 (八)

生活中我常想起老罗语录中的一句话,每天都在想要杀人和忍住不杀之间徘徊,这么好的一部电视剧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其实就是电视剧中编导独具匠心的台词,而居然一群山炮抨击台词。我随便贴一组台词给大家看,这感受如果你不深刻,那么你就没真正在当下认真活过。

18、那我当初的决定对吗?如果当初,我不贪恋这个大都市虚幻的华美,不贪恋爱人香酥的怀抱,我坚决地返回自己那个小镇,我最起码现在混成副处长了。人离乡贱呀,俗话说得没错,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失足啊,失足啊。 ——《蜗居》苏淳

19、一个花季姑娘,一个跟我走到现在,从鲜花盛开,到现在的憔悴,虽然她脾气暴躁,但那不是她的错,是生活压力所迫,如果她出门有车,回家有仆,会给我脸色看吗?在这个充满物质享受的大城市里,她愿意跟着我,这样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我应该感激她、包容她、爱她,让她快乐。 ——《蜗居》老陈

20、会下围棋吗?围棋有一种说法呀,叫争先手,为了争先手呢,宁可放弃一些小的得失,重要的是大局。 ——《蜗居》宋思明

21、哼,哄的住的,那是小女人。等这女人啊,一过三十岁你就知道了,根本不是几句话就哄得了骗得住的,放在眼前的一桩桩一件件事,都会变成头等大事。这女人啊,一旦有了孩子,她就不是女人了,首先她是个母亲,其次她是头母狼。你看那女人听话的,顺从的,那是还没长成的,还需要崇拜,还需要精神支柱。可她一旦长成了,主意多着呢,说什么就是什么,根本容不下任何半点你对她有反对的意见。 ——《蜗居》苏淳 To 小贝

22、哪个女孩不想有个芭比娃娃?哪个姑娘不想拥有一只口红?哪个妇女不想占有一套房子和一个男人? ——《蜗居》苏淳 To 小贝

23、这男人的占有呢?就想是打仗的阵地,一旦占用了,就是得到了。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撤退。而女人的占有,那是细菌的蚕食,蜘蛛网的扩张,棉花糖的膨胀,那是经年累月的,一点一点的,直到最后把你完全占了,让你彻头彻尾无法逃避地被吞并掉。你要是见过铜上的锈,就明白我的意思了。男人是铜,女人就是锈,最终,锈会把铜的颜色,全部覆盖,阵地全失啊。 ——《蜗居》苏淳 To 小贝

24、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他拥有的比挥霍的多,人把慷慨,当做一种赞美,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对不相干的人。你跟小贝都没有错,错的是你们的阅历和你们的人生经历还没有让你们看穿这一点。 ——《蜗居》宋思明 To 郭海藻

25、海藻其实很想加一句:我觉得很羞愧。可这句话她说不出口。她为什么羞愧,她自己知道。前几个月,还纯洁清高地站在这儿,大义凛然地讲钞票还给人家。可没几天,又低着头爬过来,抱人家的腿。人呐,既然迟早有一天你都得放下身段,为什么不早点儿作出副哈巴狗的姿态呢? ——《蜗居》旁白郭海藻找范思明借钱

26、原本光鲜亮丽之后,就是衣衫褴褛。国际化大都市,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焦点,都会聚集在镁光灯照射的地方,观众能看到的,只是华美壮丽的一面。可这光鲜照不到的地方,即便是有灰尘,甚至死耗子,谁有会注意呢? ——《蜗居》宋思明

27、就像是泰坦尼克号,船沉了,你可以再造,仿造,故事可以流传。但死的那些人呢?早都喂了海里的鱼虾了。 ——《蜗居》范思明比喻烂尾楼可重获新生,但新生的主人往往不是以前的那个了

28、宋思明:我希望能在物质上帮助你,并且最终让你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郭海藻:你以为拥有物质,就会拥有精神啊。

宋思明:不会的。精神要更强大一些。但通往精神的路很多,物质是其中的一部分。你知道为什么毒品会给人带来快乐吗?因为吸食毒品会直接刺激一些中枢神经。你这边一吸呢,大脑那边愉悦神经的图表上就会闪现火花。当然了,其他事情也会产生这种火花,但不如毒品来得直接。所以我们要拒绝毒品,因为一旦这种终极快乐能够这么简单就获得的话,你就不会再对其他各种通过努力获得的快感而产生兴趣。如果每个人的快乐这么简单就能得到,你还会去寻觅爱情吗?你还会努力工作吗?你还会因为失去而感到伤心吗?不会了。 ——《蜗居》

29、她明知道会发生什么,她却逃不开。这种奇怪的关系像一块磁铁,让你在正面相对的时候,拼命抗拒;而在背身过后,又期待被拽入磁场。 ——《蜗居》旁白 郭海藻无法抗拒成熟的宋思明

《蜗居》杂感(九)

《蜗居》这里面这么多经典台词,其实拿出来都够说一说,感谢可以写一筐,你如果获得不是太浑浑噩噩,那么痛苦你也感受得真正切切,不过我觉得这个洛克菲勒的故事很有意思。

我那天大听一个人给我大谈人脉关系和人力资源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蜗居》里面宋思明秘书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人就活在关系里,结婚也是门当户对的关系,总之关系硬买房子也不难,是吧,如果这个现实你不否认的话的。那么最终搞定一切事情的关键还是搞定关系。这事情很有意思,有时候你觉得在关系的落网里面你也很无奈,但是你也没办法,你也在关系里。怕的就是你没关系 没钱又没人,那有什么用。女人没有这一切漂亮点也还有用,可是你知道男人没钱多可怕,说白了男人光剩下帅可能最没用了。

从前有个地方叫做美国。有一个老头呢,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跟二儿子都在城里工作,他跟这个小儿子相依为命呐,在乡下生活。这一天呢来了一个人对他说,我能不能把您的小儿子带到城里去工作。老头说,不行,绝对不行,你给我滚出去。这个人又说了,如果我在城里为您的儿子找了个对象,那么能带他走吗?老头还是说,不行,你给我滚出去。这个人又说了,如果我给您找的这个对象,也就是您未来的儿媳妇是洛克菲勒的女儿,那您看行吗?老头想了想,终于呢,能让儿子当上洛克菲勒的女婿这件事情打动了他,他同意了。过了几天,这个人就找到了美国的首富,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对他说,我想给您的女儿找一个对象行吗?洛克菲勒说,不行,滚出去。这个人又说了,如果我给您找的这个女婿,是世界银行的副总裁,您看行吗?洛克菲勒答应了。又过了几天呢,这个人找到了世界银行总裁,对他说,您应该马上任命一个副总裁,这总裁笑了笑说,不可能,我已经有这这么多副总裁,为什么还要任命一个,而且必须是马上呢?这个人说,如果我让您任命的这个人是洛克菲勒的女婿,那您看行吗?总裁答应了,所以这个小伙子马上就变成了洛克菲勒的女婿加上世界银行副总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个小伙子有多大的本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看你如何去牵线搭桥,如何去运作,只要在适当的时候,他能出现在这个位置上就行了,那么我们呢,就成了他的兄弟加亲爹,想要什么,说一声。——《蜗居》宋思明讲的那个关于洛克菲勒的故事

《蜗居》杂感(十)文学是鱼上面的香菜

《蜗居》里面海藻拿着一本《读者》给姐姐海萍讲里面的煽情故事,姐姐却告诉她不要再看了,“文学是鱼上面的香菜”。我差不多大学前也曾很喜欢这杂志,第一次读里面故事是个叫《回家》的爱情故事,后来越来越少看,直到现在基本不看了。生活没有里面那么好。

记得考研复习的时候,一个复习考研的学生在补习班还放着一本读者,那个老师你看这个干什么,他说他想慰藉一下自己孤独的灵魂。考官回敬他一句“你都是考研的人了还要什么灵魂。”

这话拿到生活中就是,你都是房奴了,饭都吃不上,失业的人了还要什么灵魂,还看什么《读者》。

其实来到现实还是软弱无力的。

文学就是鱼上面的香菜,没有鱼谁吃一盘子香菜。海萍问得很对啊。

最近慕容雪村那本《原谅我红尘颠倒》很火,我想起了他当年的那本《成都 今夜请将我遗忘》

记得书里面有个书呆子一样的可怜虫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

“多少年后的夜里
你掩面哭泣
青春的梦想
若即若离
谁在天堂
睡在地狱
睡在青春的梦里
一直找你”

这些《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那歌声里唱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等他们二十年后相会的时候 早就遗失了 梦想 也迷失了自己。

《蜗居》杂感(十一)

我在天涯写了这么久电影的帖子,怀旧的居多,当下放的影片一则我很少看,二则也不愿意看那些没经过岁月沉淀的东西。不过这个杂感写完后,到陆续看到一些读者的留言,探讨。让人觉得很有意思。

这说明很多人和《蜗居》里的情绪一样感受着时代的痛楚,而这个时代也确实是病态的。当年《无间道》放映的时候,黄秋生曾经引用过一段狄更斯《双城记》的开篇来讲话,这话后来成了这部电影的宣传词:“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正奔向天堂,我们正走向地狱”

当你看过《双城记》的这段话,看过《蜗居》,读过《蚁族》在看看北京唐家岭这样的地方那些痛苦不堪的大学毕业生,看看那些打拼在北京上海的外来者,以及你自身的感受你也该明白。这时代的痛楚鲜明的烙印在你的身上。

当年《新闻周刊》曾有一期关于重构中国精神的专刊,开篇的第一句话问得人心痛:“这么多年了,我们手按胸口,我们的心真的有所皈依吗?”一个房子带给我们的痛苦和欢乐到底该如何计算。

这个病痛的时代就是这样,一方面物质在不断升腾,一方面精神在不断萎缩,拉扯着中间的一个灵魂感受着分裂带来的痉挛般的痛苦,无所逃遁,无所适从。

西方资本主义两百年的城市化进程,在中国以四十年的步伐实现的时候,突然发现我们这些可怜的人也在一步步被异化,一些遵循着摩登时代的程序,朝九晚五,按月换房贷,不得安生。

“采菊东篱下”的诗意永远不属于现在了,厚黑学是生活生存的法则。黄金时代重返伊甸园已经是徒劳,一个世俗化的社会面前,一些被惊醒的人们感受着绝望的痛苦,想克尔凯郭尔说的那样,做一个绝望的个体,在孤独的反抗。然而,时光荏苒,早已经没有人呐喊,我们只是一群都市里面的幽魂,在追寻中迷失自我,在重压下歇斯底里。走向救赎 还是走向虚无。

《蜗居》杂感十二

在《蜗居》的第十一集里面,海藻向宋思明痛陈了自己借钱的理由,宋思明的回答有句话很有意思 以他多年的经验来看,凡是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什么问题。慷慨是因为拥有的比挥霍的多。

对于底层人来说,其实背负的是钱所造成的生存压力,是没有资格高高在上的讲这句话的。今天无论多好的关系,最难的一件事莫过于开口借钱。宋思明肯借钱给海藻,正如他所说的并不意味着海藻是个不相干的人,否则满大街有的是需要钱的女孩儿他为什么不借,所以还在从拿钱的那一刻起 也该知道她将来不得不换的是什么。

你现在很难再抛开 感情这东西和金钱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一分钱难道英雄汉的时候,秦琼卖马的时候 尊严这东西就更是笑谈。

其实,海藻这个人物还有一个为家人 为姐姐这样一个借钱的背景,抛开这一切当一个女人赤裸裸的去借钱的时候,你又怎么看待这个现实,有时候不得不承认,有多少人是想出卖自己但是没有机会啊!记得前不久新闻上播放过一个大学女生誓言自己要嫁黄世仁的报道吗?

病态社会孕育出病态的价值观。

《蜗居》杂感之十三

在《蜗居》的第十一集,海藻借钱和宋思明坐在车上,宋秘书又有一份《读者》式的发言,这段发言其实有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国际化大都市,原本这光鲜亮丽的背后就是衣衫褴褛。虽然我并不认为他对其他国家首都背后的解读,江州背后的死耗子和外国的还是有不同的。我们现在聊江州背后。

很多人在经历了大城市的艰难之后选择了后退,我们也该尊重个人的价值选择,但是比起去贫穷地区奋斗的艰苦与这大城市之间的艰苦奋斗相比,我觉得宁可选择坚守在大城市的贫民窟,比如北京唐家岭这样的地方。为什么?在中国四十年时间这么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如果你不跟上步伐,即便是跟得很吃力也要跟住,因为你毕竟年轻,社会终究会更新换代,论资排辈,80后一定会先于90后接班,那时候你就掌握了这个社会的话语权,虽然不公平竞争环境中成长起的一代将来会怎么样还很难说,但是毕竟是一种希望和机会,而在这轮城市化速度中你被甩出去,可能痛苦的是更长远的下半生,甚至将来自己的子女。依旧会为了上学难,找工作难,像你一样一筹莫展。到时候恐怕你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

因为从目前的社会分化速度来看,贫富差距还没有缩小的迹象,而且在进一步拉大,拉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竞争的不公平,很多人失去了公平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这种心态是会失衡的。所以那些边缘化的大学生也好 白领也好,包括漂泊在城市中的农民工兄弟,还是应该互相关爱帮助的撑下去,撑到日子好起来的那天。

写到这突然想起今天的新闻,公务员考试,百万人强1.5万人的金饭碗,这是网易新闻的头条报道。录取比例69比1,但是也要努力,最起码考公务员是比考研合算的一种就业渠道。考不考的上也先试试,这是你留在城里稳定下来的机会,毕竟现在研究生的就业状况也越来越糟糕。

此外韩寒有句话说得也对,现在考公务员的并不是热爱这份工作,而是热爱这份待遇,《南方周末》2009年11月19日的评论版刊登了山西紫阳的一位公务员的一句话“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我加做客,因为听说我代过公务员考试培训的课程,而这女孩儿报考了公务员,想找个辅导老师。一番客气后,我问女孩儿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女孩儿很认真地回答:公务员有前途,当了领导还有人送礼。

我觉得这个女孩儿像海藻一样可爱。很好,支持她考取,这样的人当了公务员,即便有一天真的收礼腐败了,也该为了这份是在做个温和腐败的官僚。到时候对没考上的底层大众好点。

这年头失业率这么高,工作压力这么大,毕业的大学生不是蚁族就是蜗居,其实很多人骨子里也想,当什么都不如当宋思明那样的官僚好。有权利、有地位、有好车、好房,还有一群马屁精捧着,自己的房子永远不会担心被拆迁,想找个二奶也不难,从之者,趋之若鹜。这么说希望是不对的,并不想这么尖锐,希望说得都不会。

让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能加速社会的公平发展,有文化内金刚不坏之身,咱不勾结房地产商,咱不腐败。

《蜗居》杂感之十四

宋思明的可爱就是就是他对海藻讲出社会游戏规则的真诚态度,比如资本市场不是小老百姓玩的,但是免不了遭遇陪练的角色。老百姓对很多游戏规则当然不懂,加上固有的从中心里等等,自然难逃陪练的命运。

比如在教育产业化这个事情上,大家当初想得就很简单,就算教育是产业吧,家长出钱投入,孩子是送到学校的产品,一度认为分数和成绩排名是产品的质量保证,知道大学毕业,产品出炉,突然发现质量衡量标准不一样了,生产的产品不合格,不符合市场检验,于是有关方面屎盆子一扣说这些学生眼高手低,却从不问从交给教育体制一张白纸的孩子,怎么被你们培养成这个样子了。于是一代学子全成了陪练,他们的学费等各种费用积累教育资本。君不见,高校层层叠起的大楼.

海藻的性格,其实从小长到大都受到海萍很大的影响,海萍一些列的遭遇对这个女孩的刺激是很大的,看海萍为了一块钱和苏淳像泼妇骂街一样的吵架,你那时候懂了这婚姻的坟墓已经做成了。

海藻看着这个对自己影响深刻的姐姐的痛苦,心理渐渐萌生的一种感觉是什么,切不要像姐姐一样。所以当她回到家中看到小贝为他精心买来的芦苇花,看到吃的肉,自己心理也有了衡量和比较,内心深处对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向往激发了。真实的内心独白则是,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问题是他没有一亩地和两头年怎么办。

海藻圣诞节给宋思明打那个电话其实很说明问题,不过我觉得宋思明觉对更高明,如同他的理论,在诱惑面前懂得拒绝。然后再下手。

海藻这样的女孩儿,一经价值观的动摇,剩下只要宋思明强力一点拔下衣服也就成了。有时候,我只是会想到,那些海藻一样类似遭遇的女孩儿他们的父母怎么样,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很多的父母,想想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女儿,最终不得不给别人当情妇过活,会不会很难过。谁都知道生活是戴着遮羞布的,只是挂着的时候,我们还是活在真实的谎言里,自欺欺人的熬下去吧。

《蜗居》杂谈之十五

晚上把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又重读了一遍,掩卷读罢,上网瞄两眼,发现者帖子还这么多人顶,在天涯写了这久观影感受,这个帖子还是创纪录了,不是我写得好,该是大家痛感相同又相通吧。不过既然大家喜欢看,那我就继续扒两句。

《蜗居》第十二集开始,宋思明同志接着酒劲终于将“早有预感”的海藻半推半就的推到拿下了,其实这时候阻挡注定要发生的也就是几件衣服的事情。重要的不是上床,是下床以后如何面对一个更新的自己。

人有时候就是这样,第一次出卖自己最难,出卖的习惯了也就习惯了,至于有些人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把爱情、肉体、冲动、性欲、酒后失态等等因素剖析个清楚,然后证明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有男朋友的女人是真心相爱呢,还是各取所需,其实也没意义,也说不清楚。

海藻回到家跑到浴室,拧开水龙头,面对关心的小贝,能找的借口也只有这个了“例假提前了”,是啊!还能说什么呢?这时候的小贝之单纯体贴,估计会赢得很多观众同情的一面,不过生活可不会因为你很傻很单纯就特别眷顾你。

早些年就曾听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生活像强奸,如果不能忍受,就学会享受吧”这话非常操蛋,不过也有人说话糙理不糙,我认为,人当然不喜欢生活中被干的感觉,生活中也有以干别人为爽的坏人,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其实大多数人是既不想在生活中干别人,也不想被别人干,那这个问题可就难办了,当很多人如海藻不得不出卖的时候,也有很多人不得不去干别人。道理很简单,泥沙俱下的时候你没本事做浪底真金,也没勇气做举世皆浊我独清的三闾大夫,更不敢做呐喊的鲁迅先生,那也只能适应着生活的节奏,为了饭碗学会从忍受到享受吧,违心生活其实根本就不能享受。从心理学上将,人做不成自己心灵意志的那个人是痛苦的,但更痛苦的是要做一个自己都不想做的那种人。

这里我想起最近读过的慕容雪村的那本小说《原谅我红尘颠倒》,那里面唯一称得上的好人是那位姓潘的好人,可好人有好报吗?他自己有感叹,我只不过想做个好人啊!怎么就这么难呢?是啊,小说里只有魏律师,电视剧中只有宋秘书,这种放弃了纯真理想,接受现实改造过的人才混得上来。

《史记·范滂列传》记载,范滂这样一生清廉的好官,最后党锢之祸要被处死,临终前,儿子在监狱看他,他说了句名言,读了让人心酸:你爸爸我该叫你做个好人,可是你爸爸一生是好人就落到这个地步,我要教你做个坏人吗?做坏人是不对的啊?

鲁迅早就写过我们怎样做父亲,其实现在的家长和现在的教育,估计最基本的问题都回答不了 ,人为什么要做个好人?如果经常是坏人当道呢?如果到处是潜规则呢?如果竞争就是不公平的呢?你是适应还是坚守原则,是出卖自己还是不出卖,能防住被别人出卖吗?
这些基本的价值观问题都解答不了,学可以不用上了。有一天面对自己的子女,面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人的家长老师,如果不能给答案,那就凭良心告诉孩子或学生,学会坚强,因为只有坚强你才能面对黑暗,要有勇气,有了勇气你才被潜规则后也能站起来,也许很难,但是还能尽量,尽量做个好人。

路还是要自己走的,在有限的条件下看你怎么选了。祝福大家

《蜗居》杂谈十六

到第十三集的时候,当海藻跑到楼上,宋思明气喘吁吁的追上来,海藻熟练的脱掉衣服,然后又一个伸出手臂勾引的动作。那动作已显示出一种熟练,内心此前的负罪感和纠结已经结束,新的角色已经定位形成。镜头中还是切出了一个小贝在忙碌做饭的场景,他注定也要成为一个伤得最惨的人。

感情这东西,在今天这时代值什么,有时候说没有你就什么都没有。

海藻熟练的和宋思明完成一次次的幽会,可以理解,有时候人就是这样,有了第一次的出卖再有第二次、第三次其实也没什么区别。博取到利益最大化为止吧,否则第一次也白出卖了。

《蜗居》杂感十七

最近《蜗居》被禁的消息沸沸扬扬了一阵子,我没怎么关注,所谓乙肝什么投诉问题,只能说投诉者不懂艺术,满世界的不公正没看见非要和一部很反映现实问题的电视剧较劲。不过被禁了也好,我突然发现因为要被禁的消息传出,反而让身边不怎么关注这个电视剧的人关注起来,我认识个从来不看电视剧的大学老师,听说被禁的消息一传出来更有兴趣看了。这样的戏上次让人想到的恐怕只有《走向共和》了。

不过卖盗版碟的弱势群体可以赚点钱了,有时候说真的跟着电视台一集一集看多累啊,自己买好碟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想重新看就重新看。

当年希特勒禁马克思的书,最终马克思还是推动了历史进步不是。

一个小高中生那天指着历史书1966年以后的一部分说,敏感题材,高考不会考的。哇塞没想到现在小孩都这么会把握方向,不考不看,浪费时间,其实这段历史早该删掉,只是有一天突然发现历史书外还有这故事,很多人会明显感觉被教育的过程也成了被愚弄的过程。

所以,禁书和禁电视剧都是很好的,禁阻止进步,也让人逐渐明白什么东西是进步的。

《蜗居》杂感十八

《蜗居》第十二集,郭海藻此前还拒绝来家门口看自己的宋秘书,接下来就想着要不要给他打电话,这段佩服编剧和小说作者,一个女孩儿像二奶的变化怎么表现得那么自然,那么真实,那么让人信服呢 佩服 佩服。

你看,海藻去了趟宋秘书的办公室,姐姐的一套住房搞定了,有些事情早睡是比晚睡好的,早睡可以早麻木,早有房子。对宋思明这样的人来说其实女人何愁不召之即来呢?不,那会像他理解毒品一样,快感来得太容易了,他可以在这个他能接受的女孩儿面前扮演一个救主的形象,这点是很多其他的男人羡慕宋秘书的地方,也是很多女孩儿希望找到的那样。

那是什么感觉?那感觉就是女孩儿对男朋友刚说:“你看这圆明园这地方房子不错嘛?”男孩儿马上接一句:“多少钱?咱买”

海萍在现实面前也开始一点点接受从妹妹那得来的好处,这个姐姐形象足够可以和张爱玲笔下《半生缘》中那个姐姐有一拼了,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女性形象诞生了,很好。

海藻从最初那六万块钱到接受一套房子,很多人也许会骂,但是扪心自问的时候多少人能经受住这个条件的人情不脱裤子呢?我记得很多年前很多人曾经骂一个什么卷入某个什么走私案的明星,什么为了别墅还是什么保时捷,也记不清除了,总之也成了情妇之类的角色,其实倒是觉得那个小明星人不错,毕竟她经受住了那么大的诱惑,海藻这点也是好样的,六万块钱,外加套房子,说真的,多少人在比这条件差的时候都把自己买了,更不用说还有些人赌的是一注潜力股。

所谓待价而沽,不是不卖,只是什么时机卖,什么价格卖,归根结底,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一次是卖两次是卖,总之卖到最好为最好。

《蜗居》杂感十九

《蜗居》第十二集里面用了一段很精彩的篇幅表现宋秘书请海藻吃饭,这吃在什么不挂牌的餐厅,吃什么各种各样的,中国上流社会的吃法,不像抽包九五至尊那样轻易被人了解,幸亏有文学的描绘,给人形象的表现。

这边吃成这样,你在看那最底层的老太太一家,家长也知道即便生米煮成熟饭,也留不住人的道理,这些最最底层的小市民阶层,只能拼死一搏一个翻身的机会,在这破房子上做钉子户,狠狠从开发商那啃下一块肉。否则一辈子都是被踩在地下,想想也是,古人求功名读书,一朝金榜题名,什么问题也都解决了,这年头底层穷人也不相信教育能改变命运的规划,上大学不让家里赔死已经不错了,不过话反过来,你搞定了钱搞定了关系,学可就有很多种上法了。

当社会阶层甚至阶级分化明显的时候,最底层人肯定是最痛苦的,无论是从可行性角度给他们一条改变命运机会的路,还是全部掐断这样能让他们提高自身待遇和社会地位的路,他们都会以最大的努力寻找解脱的方式,尽力反抗不公。这和动物身上的应激性也没什么不同。

所以即便电视剧中那么高龄的一位老太太也把这场围绕房子拆迁的问题当成了家族翻身的最后一搏。注意这句话,这是最后一搏,赌输了自己这晚年 儿子儿媳妇的后半生,甚至连孙子都没开始的前半生估计全完了,翻身恐怕永无出头之日了。

《蜗居》杂感二十

上面转帖的部分是今天在凤凰网上看到的一则报道中关于《蜗居》的一段,这部被有关部门批评的电视剧。这个评语从有关部门说出来也不算奇怪,因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历来都带有对现实的批判,这种批判是让一些人觉得不舒服的。

一部电视剧看完了,讨论完了,日子还要照顾,早已经大家已经把视线转移到其他方向去了,没想到这个《蜗居》的话题还在继续,看来很多人生活的痛楚依旧还在阵痛。

“有很大的负面社会影响,靠性,靠荤段子,靠官场腐败,靠炒作来吸引眼球。”

只是看看这句关于《蜗居》的评语很奇怪,第一是否真的是负面影响?比起钓鱼案、拆迁燃烧瓶之类的新闻,一部电视剧还坏不到哪去,第二靠性和荤段子取胜,我看广大观众的欣赏水平还没低到那个份上,今天开方的时代,床上那点事谁没见过,还用看《蜗居》来意淫吗?至于靠腐败和炒作,其实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生活中各自摊上的事估计比电视剧精彩。

这部戏只是一部电视剧艺术作品,如同当年新时期文学发轫的时候提出的一些列社会问题一样,提出了中国很多年轻人奋斗过程的艰难,提到了价值观问题,提到了房子价格不正常的问题,就算提到了官员和房地产商的暧昧关系,其实不看也都知道。只是大家觉得痛苦相同,拿出来一起唠唠,其实就是当一部电视剧看得,就算有关方面不喜欢,也不必把这部电视剧说得那么难堪。

生活压力太大了,接着一部电视剧宣泄一些,也正常,毕竟比那些杂七杂八的辫子戏,无休无止的谍战片,还有歌功颂德帝王戏要让人有所思考,就算退一步万步讲,《蜗居》拍得不好,最起码大家活得不容易也是真的,海萍海藻的价值观在错位,在不健康,不否认生活中也是有人没办法才走上这条路。

谁不想自己毕了业找个好工作,为国家为家人好好奋斗,谁不想通过奋斗有个自己的小窝,谁不想不腐败,不被潜规则开心点生活,谁不想不让《蜗居》的悲剧重演。唉,《蜗居》是可以禁播的,但是很多人的日子还是那样过的。

《蜗居》杂感二十一

“房奴”这个词也是一种奴隶,奴性是中国国民性中最重要的一种劣根性,鲁迅早就批判过得。有了房子又怎么样?想想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中国的历史无非两种,暂时坐稳奴隶的时代与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所谓文明者不过是享用人肉筵宴的人,所谓中国不过只做人肉筵宴的厨房。蜗牛一样求一个安身之所,求一个地位,给个奴隶的办上上,坐稳便可。

《蜗居》杂感二十二

在蜗居的第十三集里面,海藻已经很适应在两个男人之间的周旋了,一边是上流社会的小情妇,另一方面是下流社会的小妇人。较为短暂的内心挣扎越来越少了,这就是适应吧。

这集最精彩的台词是那句“向下的堕落远比向上的攀爬容易”。在一个规范的社会中,一个人凭借拿破仑希尔或者卡耐基式样的成功学信条进行奋斗追求成功是一种状态,问题是,当你出身的是一个潜规则横行的社会中,当你周围和生活中大量的人并非凭着个人的奋斗轻易取得成功的时候,而你依旧遥无希望的在苦守一个信条的时候,你会坚持多久。

记得陈凯歌《和你在一起》里面王志文饰演的老师曾经问电影中刘佩琦饰演的刘成,你是要你儿子成功还是要音乐,刘成犹豫后回答说成功。

对,在中国人的无神论观念中,人活着只有这辈子,不相信来事和下辈子,唯物质主义崇拜,同样是人,同样是过一辈子,很多人当然只希望这辈子该得到的得到,该拥有的拥有,当很多人以不公平手段获得的时候,那么同样也会有很多人效法。

有时候就是这样,当有人捞到有着原罪的第一桶金的时候,然后在功成名就的时候选择乐善好施的慈善依旧能得到浪子回头之类的美名。

所以 在选择前想好,你到底要什么,怎么争取,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形成那就必然是在这种价值观下的生活。

海藻之类的觉醒者 ,考虑的第一个问题是,卖还是不卖?

《蜗居》杂感二十三

晚上看了上海一位叫杨元元的女研究生自杀的消息,不想写什么,不过是多天了麻木国人的又一份谈资。

读罢鲁迅先生的一篇文字 是关于珂勒惠支,那版画作品有着一位有艺术良知的艺术家。浓黑的悲哀里面,让人喘不过气。先生是怎么过来的。

放一首久石让的《跨越时空的思念》,很怀念。

只是悲叹:天下蝼蚁尽残喘,人间何处不蜗居。

天地果真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吗 人间正道,何处沧桑

《蜗居》杂感二十四

《蜗居》的第十四集,海藻在一种微妙的有点吃宋秘书醋的心态下,拿着他给的钱开始的第一次人生的挥霍。来自狗眼看人低的小服务员的低语让她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并在这第一次挥霍的购物中她明白了五百元的内衣盒五十元的内衣之间的区别。这段心里刻画很有意思,早就被房子招安的姐姐海萍其实已经知道妹妹海藻在做二奶的事情了,却已经无言词以阻止了,这点刻画的也很好,好坏的评价的道德标准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早就不那么容易的。

批评二奶而又羡慕二奶,批评腐败而又渴望有机会腐败,酸葡萄心理在社会底层的蔓延也是大有人在的。长久在底层社会的压抑,一旦有机会释放那力量是惊人的。

有人说古代的封建地主在骄奢淫逸也不如现代官僚腐败,道理缘何?因为封建地主在骄奢淫逸,糟蹋的东西本来就是他自己的,现代官僚并非如此,公有制下的腐败,意味着糟蹋的越多就越占便宜。所以腐败来得更猛烈。

《蜗居》一部现代都市欲望横流中的男女故事,很耐人寻味,因为很多人在讨论剧情的时候都不自觉的剖析了自己,你到底是什么价值观?想做哪种人?你要什么样的幸福?

假如你是?这问题问得特俗,但是真给了你一个腐败的机会,你会不会是也来个暴发户式的喷发,啤酒买两瓶,喝一瓶倒一瓶,大衣买两件,买一件仍一件,穷得就差钱,富得也就剩下钱了。

《蜗居》杂感二十五

《蜗居》的第十五集,海萍的新房子面临一个问题,高昂的物业费比他们租房子还贵,海藻又一次找到了宋秘书,上床下床提出了要求,轻松的满足。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接到宋思明电话时候那个高兴劲,她已经完全适应了这个角色,对小贝的愧疚感也早已经没有了,看到这我会不自觉的想起那部西方名著《危险关系》里面,有个忘了名字的淑女最终被那位情场高手调整成为一个荡妇的过程。《蜗居》展示了中国二奶的生成背景与过程。

其实这集我觉得最大的亮点是来自于海萍,她终于在老板面前爆发了,加班,无休无止的义务加班,海萍是弱势的,尽管吵架的时候声音很高,但是饭碗不在手里,能提到的也只有妇联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妇联,有时候想想可能都不如旧社会时候的工会,还能组织工人罢个工,还能维护一下工人的权益,资本主义的剥削很甚,最终失业也还有个福利保证,社会主义的海萍只能肉搏了。

我想起了一个在中关村工作的朋友,11年后见面,听他整整对公司和老板咒骂了一下午,讲述他遭受的剥削,除了加班还有忍受很多侮辱,比如一次上班因为公交车拥挤而迟到,最终被罚在三百人公司面前举起皮包发展。那一瞬他想过离开,但是为了饭碗和生计,他都默默的忍受了。

我知道其实和海萍,很多打工族都在私下里咒骂着自己老板的祖宗十八代,但是依旧活着的时候还要拍着马屁做着苦力。因为谁都知道在中国失业意味着什么?尤其当你还要养家,还要做房奴的时候。

这块土地一向是屁股决定立场,饭碗端正态度,自由者只有把饭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唯有此你才能得以舒展,自由的日他祖宗十八代。但为这一天的到来还要忍受。

记住,今天的中国年轻人,不要幻想什么真正的稳定,属于这一代人的可能是一生的动荡,时刻面临的事业压力,永远买不起的房子,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走完这一生。

《蜗居》杂感二十六

《蜗居》的第十四集,结尾我没看到,不过估计也差不过,宋秘书凭借手中的权力帮着二奶所在的公司搞定了一场麻烦。自古贪官难过美人关这是有道理的。不过海藻还是很傻很天真在宾馆里以为自己不是二奶,很傻很天真。

土豆网上有段视频很逗,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ayindex.do?lid=7554900& iid=42825365&cid=22 好像是某位领导前不久刚批判了《蜗居》什么黄色靠性怎么怎么样,伟大的中国网友搜索到了这为领导居然有两套豪华别墅和手表,视频的内容也没说是谁,不过这批判可多少有点变味了,主持人很逗还号召大家看能不能搜索出一个小三来。

《蜗居》杂感二十七

《蜗居》第16集,看过的朋友恐怕对海萍的遭遇都会有些同情,工作被老板欺负,无休无止的加班,厕所门前摆张桌子,加上张桌子。其实这几年听到身边打工的朋友同事说到的工作中被老板整得事情多了,资本家的贪婪社会主义的员工也感受到了。细细写起来真有一箩筐。

宋思明给海藻除了注意,拿病假条最终海萍出了口恶气,拿到了工资。这里面宋思明俨然“伸张正义”,不过生活中不是大家都能像海萍一样,有那样一个二奶的妹妹,并且有关系搞定医院顺利的拿到病假证明的。说明权力的力量,靠山的作用。

孙淳作为丈夫面对妻子的失业只能安慰说这是亚洲文化的产物,不知道新加坡 日本韩国是不是也是这样,中国的白领们想来感受的是真切的。

看着海萍拿到了自己的奖金走出大楼,打电话说暂时终于有时间陪陪孩子,这也许是失业最大的一点好处,能暂时休息一下,过了年再说。过年再去那像卖大白菜的人才市场和630万新的应届毕业生重新杀过。

《蜗居》杂感二十八

我写了这么久《蜗居》还没好好了解一下小说的作者六六,因为离开中国很久,不晓得国内出现这样一位作家。不过搜索完以后我才知道原来她入了新加坡国籍,这就难怪了,在这个饭碗端正态度,屁股决定立场的时代能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解决生存问题,创作自然也是自由的,凡在中国生存过的人也都能有一部现实主义或者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只是饭碗的问题导致不能表达,这点六六的经历还是值得效法的。

六六,原名张辛,安徽合肥人。199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毕业后从事多年外贸工作。1999年赴新加坡定居,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至今。从 1999年起,以六六这个笔名开始在网上撰文。2003年以小说《王贵与安娜》蜚声海内外网坛,被看作继张爱玲、虹影之后的第三代海外华裔女作家的代表。同时六六也是一个文学词汇,可以指代鲤鱼。

我最近看《蜗居》提到六六这个名字,出国在外多年还不知道中国最近涌现出这样一位作家,很好,作品很有现实感。我在网上搜索到她的介绍才发现原来她入了新加坡国籍。难怪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蜗居》杂感二十九

《蜗居》第十七集,宋思明带着海藻去度假,情人成为了一种标榜的时尚,即便受命组织这次聚会的人,让人感觉也不是个好东西,出卖同学也不是什么好人。情妇文化的繁荣与默认,又是光怪陆离的时代一道见怪不怪的风景。倒是海藻和宋夫人的那场见面很精彩,宋夫人这个人不简单,更有城府,海藻只是众多太过单纯的二奶,经不住几句话眼泪就下来了。

海萍这个这么疼爱自己妹妹的姐姐,面对妹妹做情妇的命运也是默认的,这种姐妹情感发生了很微妙的变化。对一个情妇动了真感情,对宋思明这样的政客来说无异于金钟罩上暴漏出了罩门,为自己的并不光彩的政治生命埋下了隐患。

《蜗居》杂感三十

小贝捉奸的那场戏很有戏剧冲突感,大雨之中车灯一辆,一个幽灵般的影子立在海藻面前,宋思明可能也觉得有点意外和时空。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游戏终于东窗事发了。

海藻的妈妈看来是知道女儿的一些事情了,即便真住了那么大的房子也没说什么,不知道现在的家长和母亲对做二奶的女儿会怎么看,的确不是很好表现。

小贝作为一个男人的尊严被损害,其实作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一样是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事情,细说各位身边的感情和所谓爱情,几个不是和生存压力与虚荣心有关,于是失败者也只能自怨自艾的怪自己没本事,记得《独自等待》里面夏雨不就是对着挎着大款的李冰冰说,谁让咱不是大款了呢。是啊,那什么满足你我的爱人。这年头本就是欲壑难填的时代。

小贝原谅了海藻,不过这裂痕能愈合吗,显然很难,顶着绿帽子不知道也就是了,可是知道了那滋味终究不好受,一场如同强奸般的激情过后,小贝找到平衡了,海藻的内心又失衡了,这段感情从东窗事发的那天起已经注定会是两个人一辈子的心理阴影了,应该分手,当然为了让观众看得更精彩,剧情并没分手,我是说现实早该分手,长痛不如短痛,所谓爱情和赌博一样愿赌服输,爱情可能不如赌博,因为即便你付出所有,还没开始一搏已经是一无所有了。

记得当初流行过那么一句话,看完《投名状》兄弟是不可信的,看完《色戒》知道女人是不可信的,看完《集结号》知道组织也是不可信,怀疑时代,扎扎实实挣钱钱把生计解决好是最可信的,你也不知道自己睡在枕头旁边的人是不是做着和你同样的梦,爱情这东西属于古典,而今是现代加后现代,早就没那种爱情了。

《蜗居》杂感三十一

小贝和宋思明,大体成为这时代两种男人的符号,于是在这部电视剧播出之后,女人们叽里呱啦的议论有的是喜欢宋思明,有的觉得小贝可怜动了同情心,可真要是跟了小贝吃糠咽菜也不知道几人愿意了。男人们开始思考了,怎么才能像宋思明呢,考研升得快还是考公务员爬得快呢?这是个问题。

其实宋夫人与那个八卦长舌妇的妇女坐一起的那番话还是到处了真谛宋思明犯了所有男人都想犯的错误,她也做了所有女人都不得不做的选择,这是个理性的官僚太太,懂得理性的处理情妇问题。

其实更有意思的是她们俩对男性的那句剖析,男人最荷尔蒙旺盛的时候恰恰没权没地位,等到都有了自然也够了条件具备。这话有那么分道理,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在中国这社会女人的虚荣心之旺盛,所以权钱与情妇同窗本是自然的联姻,一位哥们一辆名车大学门口一停,答话着不说趋之若鹜也是屈指可数。

不过宋夫人这角色其实也够可怕,施耐庵写过那么一句青竹蛇几口,黄蜂尾上针,两般不为毒 最毒妇人心,有那么种女人不能惹,惹了会死人的。

《蜗居》杂感三十二

其实这两集电视剧中让人深思的还有个地方,就是海萍给小日本补课那一段,第一次这种题材电视剧中看到这样的外国人形象,这两年对外汉语被炒得火热,不过说真的国内真教对外汉语绝对没那么多钱,我们没法核实日本人是否也是那么严厉的教育孩子,不过双方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确实发生了争执,并且上升到了民族矛盾的高度。
日本家长抨击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其实也是有的。

这事情我记起了很多年前的一段往事,说是中国的孩子和日本的孩子比赛爬山,结果中国的独生子女代表队,那些小皇帝和小公主们在家长的零食辎重下是惨败给了日本小孩儿,这事情也是引起了一番大讨论,据说日本人走后留下句话,说你们中国这代孩子斗不过我们日本这代孩子。

这新闻报道我没见过原稿,不过当时小学的班主任很是煞有介事的那这件事情在全班做了介绍并且鼓励号召我们努力学习,将来别输给小日本。如今往事并不如烟,二十多年过去了,两国的孩子都长大了,并且都开始逐渐成为社会接班人,你突然发现今天中国这边在多年应试教育 和 市场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下开始大批失业,为了根骨头苦苦奔波,稍微幸运点的从蚁族奋斗到蜗居也是被一套房子就招安了,而日本那边的80后,他们叫什么平成一代,好家伙 居然这次动手把执政半个世纪的自民党给选下台了,同是青年他们居然还有着热情。

世界潮流,未来的竞争都说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大众化市场化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竞争的人才不说,先把蜗居 蚁族和失业者的饭碗解决了就不错了。是吧。

《蜗居》杂感三十三

《蜗居》多少集,30 33 35,看来不乏删减,不过剧情也大体这般。

小时候记得学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长大了以后知道受的教育阉割了这句话,后面还有“但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往往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害的好多没天分的学生,在不适合的领域傻了吧唧勤能补拙了好多年。荒谬

后来才知道,爱迪生用镜子给妈妈治疗阑尾炎后来发明无影灯也是一则美丽的谎言,又是我自己都问自己学了什么啊,这些还有后来的那学所谓知识解答不了人生中厚黑学和潜规则中的问题。

蜗居的二十二集,矛盾双方各自归位,海藻守着小贝,小贝也开始时不时的歇斯底里,伤痕有了怎么复合,一段感情已经被权钱玩过了,宋思明的家庭也出现了波澜,宋夫人代表着中年女性的危机,官宦之家的太太也不那么好当,其实生活中更多的这样的女性角色也都只能隐忍丈夫的背叛,离婚依旧是本经济账,需要计算成本。

这集海萍的生活还是有点起色的,恢复了日本家庭的联系,对外汉语教师这个香饽饽暂时能解决其她的生存问题,失业的时候她也赌气的时候,说要考研究生,丈夫马上打消她的想法,无论是年龄还是就业形势都不允许考研了,杨元元一自杀该惊醒很多执迷考研的人了吧,不可取,逃避三年,现实的问题还是要面对的,与其这样不如赌一次公务员,没有关系赌个侥幸。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73390.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74333.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75583.shtml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ilmtv/1/276215.s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