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网易娱乐:还原真实的《蜗居》

还原真实的《蜗居》:演员被忽略剧集被高估

来源: 网易娱乐     作者:  2009年12月10日


网易娱乐独家报道 《蜗居》本是一部反映当下草根生活状态的电视剧,但铺天盖地的讨论,“台词涉黄”、“美化小三”、“总局召回重审”等或真或假的“传说”包围了这部剧,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观众忽略了剧集本身,而是抱着看热闹和猎奇的心态去揣测、臆断“背后的故事”。让我们打破关于《蜗居》的种种传说,还原一个真实的《蜗居》。

被高估的《蜗居》

而今负面新闻缠身的《蜗居》以堪比H1N1的速度流传着,这种恶性病毒式口碑营销的传播方式一旦成功便有如蝗虫过境,所到之处皆风云变色。在强大的一边倒的舆论下,人们往往会选择开启“盲从”模式,而丧失了正确评判的原则性。《蜗居》不是《士兵突击》,不是《潜伏》也不是《团长》,作为一部电视作品,与近年来的优秀电视剧相比,它并没有在其中渗入所谓的标杆式的积极信念,执着的人生理念。《蜗居》不过是一部市井小民的众生相,由于观众总能在其中“对号入座”,便觉面目亲切贴心。

命题一:《蜗居》真的那么火吗?

事实:收视低迷 制作粗糙 

从制作角度而言,《蜗居》没有在影像和技术上有任何的精雕细琢,从摄影、剪辑到配乐都中规中矩,毫无亮彩可言。故事节奏也略显拖沓,如海藻到姐姐家撞见姐姐姐夫为钱吵架,坐下吃了碗面、唠一顿嗑后就走了,再找了一天才把早借到手的房款给送过去。剧中某些镜头转换明显是纯为剧情发展服务,并未过多考虑细节衔接,好在整体还算流畅。《蜗居》胜在真实,以一部质优电视剧的标准来看,它还有一定距离。
看的人多不多,收视率说了算。在日前举办的央视招标会上,数据表明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蜗居》收视不尽人意,远远排在一些综艺节目和其他热播类型剧的后面。人们爱的只是头一次有电视剧同时表现了“房价太贵、小三献媚,老百姓抻着脖子挨累受罪”,变相地达地到发泄的效果,替窝了一口气的小市民们痛快了一回。

命题二:《蜗居》靠真实取胜?

事实:数据都取材于三年前

《蜗居》这面镜子究竟照出了多少真实?编剧六六在三年前创作《蜗居》时走访了大量真实的数据,全都体现在了剧中。但与今天的实际情况对比,所谓的真实早已过时。

按剧中所写,海萍名牌大学毕业后,在社会上混了七八年,月薪居然还是3000元,为了付首付每天连方便面都舍不得吃,给女儿打个长途电话也要掐着秒表,为了一块钱跟老公大吵,更为了六万块钱将老公和妹妹逼上了“绝境”。这哪里是大都市的“小白领”,事实已经变成了长途亲情号优惠价、都市白领人均工资达到5000每月、按揭可远比高利贷划算。剧里难道就是大众所谓的“真实”,还是编剧为了让观众有“切肤之痛”而所作的艺术夸张创作。

命题三:《蜗居》有多尖锐?

事实:“房奴”话题皮毛而已

其实“房奴”、“小三”的议题并不是在《蜗居》中首次提出,《奋斗》中的杨小芸与向南就是“房奴”,而夏琳更是被称为“史上最有性格的小三”,但“房奴”与“小三”都没能成为《奋斗》的标签,却在《蜗居》的口碑传述中被观众一一放大。

事实上,《蜗居》对房奴话题的探讨并不太深入,很多观众甚至认为这部剧是“小三奋斗史”。剧中用了太多的笔墨去描述,而主角为房子所付出的努力,这个奋斗过程中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处理及与社会的联系等内容都少有提及,甚至忽略了对大环境的描述。

剥开现象看本质,《蜗居》不过是一流的口碑,二流的故事,三流的制作,其最大的成功在于迎合了广大主流收视群体的审美趣味。

被误解的《蜗居》

《蜗居》中男女主角所谓的大胆台词使这部好剧被冠以“史上最淫荡的电视剧”的名号。但其实存在问题的何止《蜗居》,香艳戏、床戏、露骨台词、暴力血腥不时露面在电视剧里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由温碧霞、郭可盈主演的TVB连续剧《恨锁金瓶》 ,张铁林、赵明明、袁立主演的《汉宫飞燕》也都道尽了“男女床上那点事儿”。

命题一:《蜗居》很黄很A片?

[事实]台词写实 激情戏并未播出

而《蜗居》的走红使之成为焦点,网友们甚至将每句可以让人想入非非的台词截图以存证。比如“棒棒糖”、“鞭长莫及”、“你来咬啊”等引起很大争议。而这种“调情”在很多电视剧集都有出现,这一次却被网友拿出来放大化。

更尴尬的是,这些台词在正式播出的版本中并为出现。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在“高官与情妇”身份下的郭海藻和宋思明每天躺在床上盖棉被纯聊天,畅谈人生和理想,这种情况观众又会骂编剧装了。这种人物关系,不能指望他们聊社会主义建设。

对于为何不回避两性调情,编剧六六也做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写的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不是儿童剧,我的描述只是还原生活。”观众朋友们“淫荡”不是卖点,我们的卖点是“真实”,芝麻糕上是有芝麻,但糕是重点。

命题二:《蜗居》美化“小三”从何说起?

[事实]编剧六六:坏人也能有优点

更有网友曲解《蜗居》是在给“婚外情”树碑立传,美化了傍高官的“小三”形象,标榜了 “贪官”和“小三”之间的爱情。郭海藻被网友评为“史上最惹人怜”的小三,为了替姐姐还债买房,单纯的郭海藻不仅脚踩两条船,还沦为第三者,最后被咄咄逼人的原配推倒以至流产,从头至尾扮演了一个悲剧的角色。而宋思明则被评为继“灰太狼”之后的又一个女性杀手。他对海藻的感情是爱情、生理需求,还是单单只是一种慰籍,或是对自己的疗养,都不重要。郭海藻半推半就,宋思明如愿以偿。编剧只是在揭开血淋淋的人皮,让你看到每个鲜活的人都有软肋,和难以自抑的情感和物欲,这些是人都不能免俗。

编剧六六的出发点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多样化的,人无完人,好人也有缺点,坏人也有优点,现实生活就是这样的。”言下之意,谁说“贪官”与“小三”就不能有爱情?他们也是人!”而敏感的人总是有一根脆弱的神经,真的看官们想多了。

被忽略的《蜗居》

《蜗居》的关注度几乎全集中在了“小三与贪官”、“露骨台词”、“房奴消费”上,这些社会尖锐话题成就了这部电视剧,也掩盖了其它的闪光之处。编剧的功力、演员的表演、视角转换角度都没能成为舆论的中心话题,而这些都是《蜗居》成功的最坚实基石。

命题一:《蜗居》好在哪?

[事实]人物塑造精准

编剧处理细节十分精准,通过生活细节将人物个性雕琢得入木三分,郭海藻软弱的性格自人物一出现便由其母亲的陈述中定了性,郭海萍开篇的一段要在大城市扎根的独白便让人知其是心比天高,盲目乐观的傻大姐型人才。

而几位演员的表演完全具备了生活化的逼真,海萍将那种为生活所逼的“小泼妇”面貌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苏淳完全表演出了一个窝囊废妻管严的小知识分子气质;李念的“小三儿”让人又爱又恨,她弱小的翅膀难以承担这个社会赋予她的沉重负担,而擅于逃避现实她却选择了一个错误的羽翼,那种即让人疼惜又让人恨的小女人神情征服了无数观众。人物的成功塑造让人信服,而也将她推到了风口浪尖,成为大众评议的热点话题。

《蜗居》除了敏感话题,啥也没有

[事实]演员表现到位

剧中演员表演十分人性化,将人物的小心眼及私心,亲情与利益的对抗,生活带着给他们的诸多无奈展露无疑。他们是一群被命运牵着走,却无时无刻不在费力挣扎的人们,这也激起了观众的共鸣。而编剧及导演擅用多人物各角度叙事来诠释人们在社会上的位置及选择,他们通过各个角色对于其它人的反应而做出反应。

海藻的“小三”角色被姐姐、姐夫、母亲、男友及宋思明的朋友及妻子得知后的相应反应,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大氛围,人物互动性极高,碰撞出的矛盾火花也更有看头。而编剧导演的这些用心,全被“小三与贪官”、“房奴消费”这样的社会性话题淹没了。

被诋毁的《蜗居》

从最初的“房奴”、“小三”、“贪官”到电视台限播、总局将收回重审,再后来是某一网友因对其中一句台词不快而致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抗议,并希望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撤销其发行许可证。一系列的负面新闻传来 ,让《蜗居》更被推到风口浪尖。

命题:《蜗居》被喊停

[事实]总局:没这回事

一度有报道称广电总局将把《蜗居》35集的版本收回重审,再次播出将是“洁净版”的33集版本。而《蜗居》出品方表示,《蜗居》送给总局审批、网络播出和电视台播出的版本,都是33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35集版本。而假消息显然直指被删掉的两集为“不洁版”,或剑指“房奴”、“贪官”或“过度调情”,包括主角郭海萍随口的一句“不洗手,回头得乙肝,找工作都没人要”都炒作得沸沸扬扬。

所有的负面消息让该剧甚嚣尘上,成为风口浪尖上的众矢之的。大多数心态健康的观众对此本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因为这不过是一场无厘头的闹剧。难道《蜗居》台词删了,社会就和谐了?其实不是台词敏感,是人太敏感。一部反映草根老百姓生活状态的电视剧,因为太生活、太实在、说了几句实话就遭封杀或被总局召回重审,那电视台全改播《小兵张嘎》吧。所有的这些负面消息让我们疑惑:《蜗居》到底得罪了谁?

冷眼看《蜗居》:哥只是部电视剧

09年没有哪一部电视剧引起了这么多大众舆论,也聚拢了这么多负面新闻,甚至连封杀都炒作出来,引得人们驻足观看。而人们的兴奋点全然不在剧集本身,不在情节,不在表演,更不在艺术品质,而在它展现了当下绝大多数年轻人无奈成为“房奴”的生存困境。

《蜗居》成了一面镜子,也创造了一个意淫的场地。由于身处这个社会,人们已经无法跳出来客观的审视《蜗居》,而被高估、被误解、被忽略、被诋毁也在所难免了。列位看官不要太过沉醉,这只是一部电视剧,揪住它不放非要上纲上线地探讨婚姻道德,强行认为它就是在折射某种阴暗的社会面,未免太过牵强附会。放轻松,这只是娱乐版,不是社会新闻。
 

http://ent.163.com/09/1210/18/5Q6MS8OF00033TML.html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