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媒体报道

《王贵与安娜》作者讲述自己的合肥故事

《王贵与安娜》作者讲述自己的合肥故事 

来源:合肥晚报 2009年9月22日A26版 作者:赵亚平 熊世育   2009年09月22日


新闻当事人:六六(《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的作者、编剧)
采访记者:赵亚平 熊世育

六六,本名张辛,安徽合肥人。1995 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国际贸易系。毕业后从事外贸工作多年。1999 年赴新加坡定居, 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从1999 年起,张辛以六六这个笔名开始在网上撰文。2003 年以小说《王贵与安娜》蜚声海内外网坛。2005 年2 月,六六创作的家庭伦理小说《双面胶》,2007 年12 月,六六推出了以买房为主题的小说《蜗居》。《双面胶》《蜗居》等均在本报副刊杏花村首发连载。小说《王贵与安娜》于2008 年被改编成电视剧,受到极大欢迎。根据同名小说《蜗居》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正在热播。

9 月19 日,六六专程从上海赶回合肥参加本报的读者节,并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六六本人提供。

《王贵与安娜》写合肥的人和事

记者:《王贵与安娜》让合肥人觉得非常亲切,无论是里面的地名还是语言都有浓浓的“合肥味道”。

六六:对,目前国内的影视剧里面很少有以合肥为背景的东西。因为我本身写这个小说的时候,不是单纯地为了一个影视作品。这是我网络上的第一部作品。一般来讲,作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有一种自序性质的,它就是一种倾诉,我也没有想写给谁看,表现给谁看,所以它是一部很真实的作品。所以我就没有回避合肥以前生活过的场景。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大概事隔了七八年之后,有人把它搬上荧屏,并把这些东西原汁原味地保留了。

记者:王贵的形象是以你父亲为原型的吗?

六六:是,我是以他为原型,但增添了些戏剧冲突。虽然里面会加一些那个时代的人物性格,但基本的生活细节是来自于我的父母。

记者:《王贵与安娜》是你的第一部作品,但是真正被更多人关注还是从《双面胶》开始的吧?

六六:其实不是,《王贵与安娜》当时在海外反响比较大。几乎国外所有的大的论坛都有转载。后来《王贵与安娜》被出版社相中,过程也很有意思,这也是跟合肥的缘分,要求帮我出版的那个人,恰好也是合肥人。他本人对这个作品很喜欢。书中的那个场景啊,体现的合肥文化啊让他觉得很亲切。他向领导推荐,当时就拍板出书了。那个时候出版一个新人的书,还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记者:《王贵与安娜》讲的是合肥人合肥事,为什么没有在合肥拍摄?

六六:最初,我是希望这部剧直接在合肥拍摄,也到这边来取景了。导演带着他的团队来取过景。因为合肥地区发展比较快,一些老的建筑群没有保留下来。去安大、科大、工大都取过景,但发现无论怎么避,镜头后面总是有高楼大厦的,现代气息太浓。最终的拍摄定在武汉大学了,找了一栋非常老的楼,快要拆掉了,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临拆前拍了最后一部戏。其实上世纪50年代的老楼,安大也是有的,但是外面挂满了空调,这些如果放在后期去做,制作成本是非常高的。

下一部作品还在合肥晚报上首发

记者:下一部作品还会选择合肥晚报作为首发吗?

六六:会。这都不用再说了,作品还没出来就已经被合肥晚报预定了(笑)。我的所有作品首发连载都是在合肥。特别是《双面胶》《蜗居》《偶的日记》《仙蒂瑞拉的主妇生涯》等等,全是在合肥晚报上连载。刚开始是无意的,但后来就变成刻意的了。

我非常信任合肥这个地方,合肥是我的福地。曾经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这里发生。我的《蜗居》是在合肥晚报上首发的。当时说书是5月底出来,5月中旬开始连载。但是连载完了,书还没有出来,最后是到11月份才出版。中间有长达半年的时间,竟然没有任何一个盗版出现。但事实上连载的反响非常好。这在北京、上海是不可想象的。我一直在讲,人,要懂得回报和报恩。恩这个字解开看就是心灵的囚徒。一个人甘心情愿地把自己作为别人的囚徒,如果懂得恩情的话,那么你就是一个“大”人。家乡对我来讲,无论是亲情也好,恩情也好,太多的感情包括在其中,非常浓厚的一种感情。

记者:在本报的读者节很多人特地来看你。

六六:是啊,在你们读者节上和读者拍照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的一点,一些老年的粉丝,很逗的。她会摸摸你的头发,拍拍你的肩膀,拉拉你的手。她那种感觉就好像是我是她们家看着长大的孩子,很亲切。她们可能以前不认识我,但是就是有这种亲切感。我也觉得很高兴。到别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我是土生土长合肥人

记者:许多合肥的读者听说六六是合肥人,非常惊喜,请六六先谈谈在合肥的生活经历吧。

六六:我在合肥生活了25年,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在做学生期间我一直都没出过安徽大学的校门。因为父亲是安大老师,我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全在安徽大学里面,毕业了之后又留在合肥工作了两年。

记者:那六六记忆中的合肥和现在看到的感觉有没有很大的区别?

六六:不仅仅是感觉到变化,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都知道,这个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也不光光是和小时候相比的变化,而是一年一年地在变。去年我来合肥的时候感觉就和今年完全不一样。现在去看西塘、乌镇那些景点,小时候的合肥和那些地方完全一样!那种矮房子、灰砖啊、青瓦包括街边所有门面都是这样。

记者:会有意识在合肥找寻儿时的点滴印记吗?

六六:我昨天晚上刚去看了我的小学,安徽大学附小的原址,现在已经变得跟我想象中不一样了。但矮矮的平房还在,虽然已经非常破败了。合肥在我心底的位置一直没变,它始终是我的家。以前每次从新加坡回国,我会说我回家,别人就说回上海啊,我马上说,“回合肥啊。

安大校园里“熏”出来的作家

记者:当时上学的时候,也像故事里的安安一样喜欢文学吗?

六六:那个时候有文字的东西很少,不像现在报纸,杂志啊,可选择的范围很多。当时我比较占优势,安徽大学图书馆,图书期刊很丰富,所以相对来讲,机会比较好一些。有些时候不是有意识的,我对文学有兴趣,它都是无心插柳,但是与早年的文化熏陶是分不开的。

前两天,偶得爸爸刚翻出来我早年曾给他写的情书很有意思,“未来我要当一个作家,就在家里面,不用上班,但是跟别人说起来也是有职业的。”

记者:没想到你的梦想这么快成真了。

六六:当时也不是梦想,就是开玩笑,调侃一下,说如果带他出去,别人会说,幸会幸会你是张辛的老公,因为当时还没有六六这个笔名。那时候曾经的幻想全部实现了。

记者:走上作家之路有没有什么过程呢?

六六:不是每个人都有我这样的运气,到最终依旧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许多人这一生都在从事自己不太热爱的事业,其实我觉得这是对人潜能的一种压抑。我最开始是想当一名幼师。但那个时候父母让我去上国际贸易,他们认为是当时最热门的专业,就业也很好,上了之后就进了一家当时安徽最好的进出口贸易公司。但是当时并没有从中感觉到幸福乐趣。我从来不认为金钱的增长和幸福感的增加成正比。

记者:《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都是家庭伦理类的作品,以后会不会改写一些其他类型的作品?

六六:首先,我不会重复。如果我要是爬山的话,永远不会顺着原路下来。我会开辟一条新路。即使有可能这条路不通,或者充满坎坷荆棘,对我来讲,只要是新的,是兴趣爱好,就没有关系。很多人说《双面胶》《王贵与安娜》收视率不错,干吗不拍续集。但是我是百分之百拒绝的。如果让别人写我不管,我是不可能。

记者:《王贵与安娜》之后,《双面胶》和《蜗居》等作品里面,很多合肥的读者已经很少能在你的作品里看到“合肥”的影子。

六六:第一部作品有怀旧在里面,但后面的都是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关于原因呢,因为上海这个城市比较有代表性,而合肥你就会发现,乡和亲是绑在一起的,安娜他们生活的筒子楼里邻里之间非常亲。而大城市就相对比较隔阂,冷漠。后来的作品,和时代抓得比较紧的话,上海可能表现得更加明显一些。如果在合肥的背景里面写这么一种情况的话,估计合肥人自己也接受不了。

记者:以后打算还写与合肥有关的作品吗?

六六:这个很难说。因为我写东西从来没有说限定一个方向,我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说不定到老的时候,我告老还乡,落叶归根,回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愿意写这边的东西,这些都是不确定的。其实,我的许多散文作品经常会提到合肥。还有一点,我最好的朋友们都在这里,我所有的非常好的朋友都是在青年时代建立的,我的青年生活在这边,所以很多朋友都在这边。每次一回国,他们都会去上海看我,有时候我也会来合肥见他们。

http://pdf.hf365.com/hfwbpdf/2009/09/22/A26.PDF

①与儿子偶得的近照

②六六在本报读者节上

③“安安”(12 岁)和“二多子”(8 岁)在安大的家中

④15 岁的六六在安大实验楼前

⑤六六婚礼全家人合影照片,左一为“王贵”、左三为“安娜”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