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主题 : 穿过这一行诗句──赏析胡的清的诗
非马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07-06-12   

穿过这一行诗句──赏析胡的清的诗

穿过这一行诗句       
──赏析胡的清的诗


我一直看好胡的清的诗。在中国当代女诗人当中,我认为无论从题材、手法、语言、
形式、节奏等各方面来考量,她的诗都最富现代感。我曾把她的一些诗翻译成英语,
在美国诗人的聚会上朗读,或在美国的文学刊物上发表,都获得了许多好评与赞美。
奇怪的是我却很少读到国内评论她的文章,她的作品似乎并没得到应得的推许,影
响也因此显得有限,这是很可惜的事。其中的部分原因,我猜很可能是她的个性所
造成的。一来她不善于或不屑于炒作自己,二来她早就开宗明义地在她那本《有些
瞬间令我生痛》①的诗集前言里说:“…从一开始我就不那么想当诗人,我自认平
庸,喜欢懒散闲适地活著,尽可能少一些压力。我只在心里难受和咀嚼苦涩的时候
才写诗。” 我相信她说的是真话,因为在我认识她的这些年头里,每有机会我总不
忘鼓励她多写,却没看到有多少成效。当然她的少写也可能是她这些年来生活上少
了些从前的难受与苦涩的缘故(但愿如此),在她为数不多的作品里,我们很难找
到无病呻吟的东西。但做为她忠实的读者与诗友,我希望能读到她更多的诗,包括
在愉快心情下所写的欢愉的诗。




1996年我参加在中山、佛山两地举行的第三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在会上认识了胡
的清。会后回到芝加哥,翻读她赠送的诗集《有些瞬间令我生痛》,竟让我的眼睛
为之一亮。文字清新简洁,没有陈腔烂调不说,使我惊喜的,是她使用的手法,竟
同我一向的主张不谋而合。我总认为,一首好诗,应该是一首演出的诗。诗人只提
供一座舞台,一个场景,让读者的想像随著诗中的人物及事件去发展,去飞翔。它
可能是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一个人物剪影,一段对话或一个心灵风景的素描。不说
理,不自以为是地擅作阐释或下结论。这样的诗是活的诗,是不断生长的诗。读者
可根据各自不同的经验与当时的心情,去获得不同的感受。她的〈橱窗〉①便是这
样的一首诗:


从双层巴士的上层挤下身来
夹著公文包的少女    匆匆横过

斑马线    走过窜出冷气的咖啡馆
大减价的百货铺和挂满招贴画的

书报亭    她的侧影在一家高级时装店
的橱窗前停了下来    伫步凝神

橱窗里有一个石膏模特儿    它的
侧面轮廓    与她极其相似

用手扣了扣厚实的玻璃窗
扣了扣玻璃窗    好像扣一扇门

没有人注意    没有人知道她
是否走进    那个假想的空间里去了

写一个上班族的少女,在人潮滚滚的闹市看到橱窗里一个石膏模特儿。她伫步凝神,
又用手敲敲玻璃,想要进入。是什么吸引了她?那件高级时装,或模特儿与世无争
的神情?或那个霓虹闪烁惹人注目的位置?或那似曾相识的侧影使她想起了她在外
地的姐妹?或…?而略带超现实意味的结尾,更带给读者无穷的遐思。下次你在一
个橱窗前面走过,说不定会对里边的石膏模特儿多看上几眼,看她会否突然活动了
起来。这样的诗将永远活在你心底,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冒出来,让你再次经历到诗
的惊讶与乐趣。

〈阳台上的眼睛〉①一诗则在深刻之外更加上了中国新诗里少见的幽默,让读者有
如身临其境地观看一场人生好戏:


对面的阳台上
站著一个
怪模怪样的
老人
一个老人
怪模怪样地
站在
对面的阳台上
盯住我看

我的眼睛近视
辨认不出
是她
或者是他
(这并不重要)
在我看来
那是一棵
中性的
枯朽的树

只是树干上
结著一对
鹰隼的眼睛
牢牢地
盯住我看
我的眼睛近视
而对方
(那还用说)
恰恰是远视眼

我不战而败
踅回屋里
躲到阳光的
距离后面
树上的那对
鹰眼
竟挑开
厚厚的窗帘
盯住我看

她的另一首题为〈背景〉①的短诗,也同样幽默地写尽了在冷漠却有偷窥欲的社会
里,一个单身女人时时刻刻所经受到的疑神疑鬼的难堪感觉:

有人在我背后
做了个鬼脸

做得巧妙极了
以为我
完全不知道

其实我并不知道

蓦然回首
我看见一张
好端端的人脸

胡的清对语言的运用,也有她的独到处,我们几乎能从她的字里行间听到清晰的声
音,如下面这首诗中的单身女郎,独自走在一个没有人影的暗巷里,脚下高跟鞋所
发出的声响,将在读者心中久久回荡:

穿风衣的女人
走进长廊
高跟鞋述说着
孤独  孤独  孤独
孤独
        ──〈晚间新闻〉①

或闻到刺鼻的气味,如下面这首诗,周末在一间空房子里,自来水的漂白粉气味更
加深了空旷的感觉:

从水龙头里
流出来的
周末
有很浓很浓的
漂白粉的气味

    ──〈空房子〉①

或看到缤纷的色彩,如下面这些诗句,从时间软管里挤出的黎明,经由画家的手,
渲染出耀眼的白昼来:

最初的黎明
紧挨著最后的黄昏
从时间软管里挤出来
亮晃晃的白昼
任你恣情渲染泼洒

──〈四幅画〉②④




大家都说湘女多情,身为湘女兼诗人的胡的清,这个情自然更是温柔缠绵,弥漫充
斥著全身的细胞毛孔,像下面这些诗句:

你那么远离世界
与我隔绝  远不止
一个世纪的距离
在我的生前生后
五百年之前  有你
五百年之后  有你
我在其中
被流水贯穿
体温接近水温
接近你
                ──〈无标题音乐〔距离感〕〉①

或如她在〈四幅画〉一诗的末尾所表达的:

我一遍遍清洗
自己的骨头
直到水草般
翻卷起温柔的波浪……

那样的刻骨铭心。但湘女的情,更多地流露在她那些写友情(如〈千年之祭──悼
昌耀〉②④、〈有风来过〉④)与亲情(如〈两姐妹〉②④、〈林妈〉②④)与乡
情(如〈水乡〉④、〈洪讯〉④)等诗里。而她那首〈大荒〉②④(不知为何它使
我想起了诗人里尔克的一些作品), “赋一切无形之物以形体/一切无声之物以声
音”,用舒缓的慢板及不很快的快板,平静地唱出了何等强烈却抑制的生之激情啊!





童诗比成人诗更难写,也更难得。这是因为写的人如果是儿童,童心童眼是有了,
却没有技巧;如果是成人,有了技巧,却往往失去了童心童眼。而一首成功的童诗
是必须两者兼有的。我这里所说的技巧,当然不是指那种雕琢的、外炫的、使人走
入迷宫的技巧,而是自然的、纯朴的、天衣无缝的、直接深入肺腑的技巧。在这方
面,我认为胡的清是一位有童心童眼兼有技巧的诗人。早在她的诗集《有些瞬间令
我生痛》里,我们便已看到了不少相当出色的童诗,如〈花是怎么开的〉、〈秘密〉、
〈不会发笑的风〉、〈夏夜〉等都写得童趣盎然。而〈夏夜〉的最后一节:

“我发现风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你看总是树叶最先动起来”
“那么树为什么不把风留住?”
怎么能呢──
树连它的果子也留不住哩”

则在童趣之外,更带点哲思的味道了。
至于她后来出版的那本童诗集《童年巴士》③,大概是因为刻意要写给儿童们读的,
或者是为了配合插图,总之我觉得反而没先前写的童诗那么富有稚情诗趣。即使如
此,集子里还是有不少隽永可读的东西,如〈家常话〉、〈耍赖〉、〈背著梦〉、
〈鬼故事〉等等。其中一首叫做“童趣”的诗,我想是比较成功的童诗:

那一天我们爬山,
山好高好陡,爬到山顶上,
我们变成凌空展翅的鹰啦!
那一天我们游水,
水又清又亮,游到河中间,
我们变成活蹦乱跳的鱼啦!
那一天我们趴在草地上顶牛,
顶得难解难分,
长出弯弯的犄角来啦!

当然如果要吹毛求疵的话,有些用词如 “凌空展翅”,对小孩来说也许略嫌艰深了
些。




表面上看来,胡的清的诗不是愉悦的诗。她的诗集《有些瞬间令我生痛》的书名便
标示了生之悲痛的内容。即使如此,读她的诗仍使我感到真实的不可抑制的愉悦。
我想这是因为流露在她诗里的感情,都深刻真挚并且经过艺术处理了的缘故。正如
她在〈自画像〉①一诗里所塑造的,这位凝神静息的模特儿,通过她的作品,让我
们在熙熙攘攘的尘烟中,也不禁跟著凝神静息,倾听起我们自己内里的声音来了:


选择自己做模特儿
没有丝毫
自我表现的意思

选择最冷僻的色彩
往自己身上
一层层涂抹
堆砌
像浮雕
高高凸现出来
刻划自己表面的孤独
是手段也是目的

与世界隔绝
越远越好
没有人的时候
我便是
另外一个人
双手交握
凝神静息
倾听
里面的声音


附注:

① 《有些瞬间令我生痛》,胡的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年11月
②《梦的装置》,胡的清著,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0年7月
③《童年巴士》,胡的清著,中国画报出版社,2004年1月
④《与命运拉钩》,胡的清著,珠海出版社,2005年4月

原载:《新大陆诗双月刊》,第一百期,2007年6月;
          《中外诗歌研究》,2007年第二期
[ 此贴被非马在07-27-2007 17:50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小平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沙发  发表于: 2007-06-12   
学习中,多谢非马先生分享。
http://blog.sina.com.cn/xiaopingart
That I exist is a perpetual surprise which is life.
非马 离线
级别: 论坛版主
显示用户信息 
板凳  发表于: 2007-06-13   
谢谢小平的阅读。问好。
描述
快速回复

验证问题:
3 * 6 = ? 正确答案:18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