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浪“散步的丁丁猫前世”博客 *Ri\7CqU"6
w :nYsuF
Fc&3tw"g
$|"Y|3&X
2011年4月10日曾刊登于《南方都市报》的版本不全 qTZ\;[CrP"
d?ru8
Ms=5*_J2Jk
ml,FBBGq|-
第一部分谈网络:互联网给中国改革打开一个缝隙 2JdzeJb
1
1VtC)
问:你是研究政治学的,在一个国家的政治转型中,利益群体的博弈和意见表达应该是非常重要的,2010年有一个很受关注的现象就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发力,你怎么看? @6lw_E_5
d6^:lbj
刘瑜:我觉得微博象是我们的一个信息绿洲,是好事。中国的转型与以往转型国家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有了网络的力量。也许历史、文化的包袱使得中国的转型比较艰难,但互联网的出现,给社会变革打开一个缝隙。 |qs8(
5z0
S4 j5-
有人说,权力和资本也在利用网络,引导舆论。确实是这样,但相比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而言,网络的自由程度是最大的。如果说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权力和资本可以利用90%,民间社会只能利用10%,而在互联网的利用上,这个比例可能是60%对40%,虽然民间社会的声音也许还是小,但是已经比传统媒体要大得多。这肯定是一种进步。 kI?+\k\V`
DplS\}='s
从推动一些重大事件的发展来看,互联网已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经常有事情都是先从互联网上爆发出来,然后传统的媒体再跟上,传统媒体已经非常被动。如果说以前一些传统媒体可以不思进取,现在因为网络的压力,已经不得不去进步了。 #B2a?
YuXCRw9p;
问:有学者说,大家都在称赞互联网精神是“围观改变中国”,但作为传统媒体人,应该为此感到惭愧。 I4XnJ[N%
lQl!TW"aO
刘瑜:很多时候传统媒体也是没办法,网民可以打游击战,传统媒体只能打阵地战。 /O[<"Wcz
/Fk]>|*
问:媒体有时候也会感到无力,社会上同样的问题会重复发生,一些状况总是得不到改变。 S2i*Li
o|kiwr}Y
刘瑜:我觉得是否无力取决于你怎么比,取决于你的预期有多高,如果你总是希望一夜之间很多事情都能够快速地改变,你可能会失望;如果你觉得点滴进步也是进步,无力感会少一点。 _"%hcCMw
!\<
[}2}
问:有些改革会面对很难突破的壁垒,改不动怎么办? o%yfR.M6$
- f?8O6e
刘瑜:如果看其它国家转型的历史,会发现制度都是有缝隙的,比如互联网就是今天我们的一个缝隙。拆迁条例能够修改,很大程度上跟媒体的呐喊是有关系的。还有当年的孙志刚事件,也是这样。 r=Tz++!
Zh
就算没有直接的政治行动,闷声发财挣钱、积累民间财富、读书思考、搞慈善公益、提高教育水平、发展媒体,这些事情,其实都会有深远的政治后果,一时一地也许不能显现,但是时间长了就能看出来。无论看中国还是国外的民意调查数据,你都会发现,人的政治观念是随着社会财富增长、教育水平、社会结构变化、人口结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点上中国不是例外。 ]J1oY]2~
22OfbwCb
体制内的改革者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任何一个和平的变革,肯定都是体制内的温和派和体制外的温和派共同努力的结果。 y`,;m#frT
_^/k
第二部分谈拆迁条例:集权有决策效率,没有执行效率 6b2Z}B
D~ogq]
问:拆迁条例修改是2010年最受关注的法治事件,你怎么看这个历时一年多、两次公开征求民意的过程? `' .;U=mF
Yj CH KI"e
刘瑜:拆迁引发了那么多的冲突和悲剧,最主要是缺乏协商的机制,在土地用途规划和拍卖上,没有一个涉及老百姓利益时的公平讨论机制,往往是决策者关起门把决定做出来,然后压给当地老百姓,当然会引起冲突。 O*7vmPy
CP'b,}Dd?I
问:有官员认为中国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就必须要有效率。 6,;dU-A +
-=cxUDB
刘瑜:集权是有效率,但它是决策时有效率,不一定是执行时有效率。决策时关起门,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执行的时候,抗议、上访、自焚都出来了,这个叫有效率吗?当然,你也可以强拆,“没有强拆就没有新中国”,但这是一种无视正义的效率。强奸还有效率呢,但那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效率吗? %1oB!+tv
\OJam<hZ
问:你对拆迁条例的修改乐观吗? {=%,NwPs
y'5`Uo?\",
刘瑜:去年年初的时候,就有记者问我拆迁问题会不会有实质性的进展。我当时就说表示怀疑,因为拆迁这种事情和孙志刚的事情是不一样的。孙志刚案可能推动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是因为这种改变不会触动什么利益集团,没有多少人是靠收容遣送发财升官的,所以可能出现一个双赢的结局。而拆迁不一样,拆迁条例的改革会触动很多既得利益集团,所以这件事改起来肯定难度要大很多。 8$F"!dc _
nnOgmI7
第三部分谈“李刚”:讽刺性文化的高涨并不奇怪 dy>5LzqK3
w!dgIS$
问:河北大学交通肇事案也是2010年的一件大事,普通的交通事故掀起轩然大波,衍生出了“我爸是李刚”“恨爹不成刚”一系列新话语,为什么会这样? efr 9
:
E`78
刘瑜:是在用这些话语表达对特权的不满吧。而且现在的网络,有将一切悲剧娱乐化的倾向,娱乐至死的时代。 'aWqj+Wbh
Tbp;xv_qo
讽刺性文化的高涨并不奇怪,它往往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政治的解压而流行起来。这个轨迹和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大区别。苏联讽刺性文化最兴盛的时代不是斯大林时代,而是勃列日涅夫时代。 QArph0e
K'Y/0:"*
这个阶段,人们还特别容易听信谣言。没有别的抗争渠道,“我不听你的”,也成了一种弱者的武器。听信谣言,也成了用脚投票的一种方式。 yJK:4af;.
;~
-ZN?8
问:大家对特权、不平等的不满,对于我们的转型和改革来说,是一种怎样的因素? 5,\-;
a,|Hn
刘瑜:政治学上有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不平等的因素怎么影响民主化转型。
Ct][B{
5rb<u>e{
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越平等越有利于民主化。说白了,在不平等的情况下,有钱的人觉得民主化威胁他的财产安全,所以特别抵制,如果他们誓死不让步,就不容易实现民主。最典型的例子,比如韩国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经济是相对平等的,所以来自资产阶级的抵制是比较小的。 9])Id;+91
I A%ZCdA;
但是另外一派的观点是,越不平等可能越促进斗争,因为不平等,所以来自下层要求民主化的动力会非常大,比如拉美很多国家。 S,Z~-j
%*zV&H
我看到一个最新的调查结论,也很有说服力,就是不平等对于民主化的影响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准。比如经济发展到中部水平时,越不平等,越可能出现民主化;越是经济发展的特别发达,或者经济特别不发达的时候,不平等甚至对民主化有一个延迟的作用。 {^D; ($lm
C 547})
问:这个结论等于把人均GDP和不平等这两个因素都考虑了。 Qz"+M+~%&
38 ]}+Bb
刘瑜:对,这个观点可以用来反思中国。中国现在的经济在一个中位的水平,同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又很严重,这可能是一个促使中国转型的动力。 R-Ys<;
^sKdN-{
第四部分谈教育改革:大学最大的问题还是学术自由 GaCRo7
%9
3R/bx
问:教育改革是2010年的热门话题,就在你任教的清华大学,曾发生过画家陈丹青辞职事件。你在国外读书、任教多年,怎么看教育问题? s\zY^(v4
pwH*&YU
刘瑜:我觉得大学最大的问题还是学术自由。我们对太多问题设置了标准答案,禁锢了大学生甚至老师们的思维。我在英国教书的时候,大学也好,教育部也好,不会告诉学生,关于这个或那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绝对不可以争论。比如关于苏格兰的问题,或者关于北爱尔兰的问题,我还专门问过学生,你同意不同意北爱尔兰或者苏格兰必须是英国的一部分,否则就一定要打过去?我问10个人,10个人都不同意,不但不同意,多数还觉得我的问题有点莫名其妙。 h2-v.Tjf
qRSoF04!R
但是我们这里太多问题有标准答案,这是最大的问题。总说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师、培养通才,我觉得没有学术自由,不允许多元观念的自由碰撞和竞争,砸再多钱、办再多班也没用。所谓的大师不是自上而下培养出来的,而是给一个宽松的土壤,不同的观念相互竞争和滋养,在这个过程中最优秀的东西产生了。它不可能依靠钱或者行政力量拔苗助长出来。 9a2[_Wy
6:~<L!`&
再说我们的教育老是嚷着培养“大师”也很奇怪。我们的社会最需要的是“人”,人格健全、精神丰富、不卑不亢的人,在一个健全的“人”尚缺乏的时代,我们要培养“大师”干嘛呢?“大师”这个词里包含的偶像崇拜情结,本身就让我反感。 S zNZY&8
f
)1f%kp#]
问:你现在回国做学问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7@&mGUALO
htT9Hrx
刘瑜: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地方,尽量开拓自由的空间和氛围。 G|oO
E~@&&dU8
问:那学生呢? sWmqx$
enx+,[
刘瑜:其实现在孩子们可以在网上搜到很多“另类”的知识。最近网上流行一些哈佛、耶鲁教授的讲课视频,这个就是我上大学时候没有的。国外的书籍也大量被翻译过来,现在的孩子如果学不到东西,不能完全埋怨学校,也应该反思是不是自己不够好学。 Ze!/b|`xI
h`dHk]O
问:但学生是需要引导的,尤其是当他还没有对知识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追求,很难主动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