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以前是读过小说的开头的,但是实在无感,没有看完。这次同名改编的电影大热,我昨天就把小说看完了。
很悲伤的觉得,我是老了。小说并没有引起我太多的共鸣,因为我跟作者不是一个年代吧,我大学的时光是从94年开始的。我的青春距离我现在的生活如此的遥远,差不多20年的光阴,我的记忆如此的模糊了。今天想了很久,大一的时候给我在校园点播台点播歌曲《同桌的你》的那个同桌的南方男孩儿的名字,全然没有印象。
青春是什么?今天跟邦德讨论,我们2个争论了一路无解。我想每个人对青春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定义,因为个体的经历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青春的共性留在记忆里面的,恐怕就是明媚的阳光,浪漫的小雨,没有尽头的林荫道,懵懂不安的感情,还有教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的生活。
我想了一下午:我的青春是什么?这是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的问题,因为我这个人很少跟过去纠缠,自己的青春又平凡普通,我就活蹦乱跳的往前奔去了。想了许久我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或者用精辟的一句话给我的青春来个高度的总结概括。我的青春,当然离不开男孩儿,遇到,错过,分开,等待,我的青春也离不开女孩儿,友谊如此的珍贵,现在的几个闺蜜都是从青春一路走来的。还有对未来的迷茫和期许,以及恐惧,因为不知道未来。
青春的阶段如何定义?从什么时候开始?我10岁开始读琼瑶小说,心智开蒙的早,初中就开始懵懂的喜欢某个人,执着的等待,执着的忧伤,执着着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绪。今天想来,除了那个名字和那个面孔,其实我这一切的执着都不是那个人,而只是自己内心的幻象。中学时候的我,有点特立独行,与众不同,性格大方,有点男孩子的豪爽,还梳了一个短短的运动头,为了好打理,我嗓门大力气大,一点都不女孩子气。除了我的文笔,不论写什么,笔尖下流淌出的都是细腻的情思。
很遗憾,我大学时候没有谈过恋爱,也不是不想,就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我也不会为了恋爱而随便交付自己的感情。况且我是属于逐渐由丑小鸭蜕变得,虽然最后也没有变成天鹅,但是比少年倒是好看了。被人称呼我美女,也是在30岁左右的时候,再以前,人们都只是说:这女孩儿清秀。再说那个时候有好朋友,下课后大家都是跑到北大的三角地,未名湖边,或者再远到颐和园,去看夕阳,去北外找老乡借书看,去北影看明星,去理工大的食堂跳舞。没有恋爱的日子我也没觉着缺氧,没觉得是很大的缺憾。看同学们成双入对,腻在食堂你侬我侬,也不是不羡慕,但是那感觉就像是蜻蜓点水一般短暂的过去,我就又赶紧往前飞了。况且那个时候学习还很重要,我从不翘课,该考的证书从4级,6级,珠算,计算机,公务员资格等等,我一样样拿下。毕业冷眼看鸳鸯们的别离。我的好友和男朋友各自东南飞,一个云南一个江浙,我们在北京读大学。那个男孩儿陪了她最后在校的时光,买了一箱子方便面还有若干吃的送她上了回云南的火车,53个小时的路程,88各自奔前程,没有承诺。果然他们没有在一起的未来。
其实这样的爱恋,也不需要未来。爱就爱了,重要的是过程。甜是甜,痛也是甜。
我的恋爱,开始于大学毕业。和中学就关系暧昧的男孩,到大学毕业回家休假的时候,终于修成正果。虽然来得晚,但是我仍旧甘之如饴。我可能心里有点小安慰,总算补上这一课了,还不算晚。
不过结局不好,那个年代谈个异地恋,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只有鸿雁传书,太考验人了。很遗憾,我也很羞耻的承认,我没有小说里面阮阮的执着和坚贞,我在一年后一封长信结束了这段从初中就开始埋下伏笔的感情。自己昂头灌下一瓶燕京啤酒,擦掉眼泪,让自己move on了。
看看我身边的朋友,大学的日子都是跟我类似。哪怕是来场风花雪月的恋爱,也没有那么的惊心动魄。所以我对小说的认同感就不高,后半段职场的桥段,我也觉得戏剧感太强烈,似乎是为了冲突而制造冲突,很是抵触。
[ 此帖被maggie在05-08-2013 22:5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