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戎钰
2013年05月27日
感慨一下布景的真实度实在太高了,中国的农舍、田、乡间小路,完全无违和感。
谭家老两口颇具中国乡村老人的神韵,老太太用发钗剔牙掏耳朵都拍出来了。
没有动辄接吻,谭家二儿子夫妇的爱情拍得非常富有东方式的含蓄风情。
烧杀淫掠、国破家亡、妻离子散、一对中国年轻乡村男女毅然投入抗日,爱情在战争中经受考验。焚烧日货的时候响起了《义勇军进行曲》,大行军的时候合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日本人出现的时候那古怪的音乐、被砍死时夸张的惨叫……一切经典的抗日影片要素都出现了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未曾播放的抗日电影么?不是!这是一部说美语,主要演员全是白人,女主角是大名鼎鼎的凯瑟琳·赫本,米高梅1944年出品,片名《龙种》(Dragon Seed)的黑白抗日主旋律电影。
“神奇”的镜头接二连三地出现在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中,这已成为内地电视荧屏上一道“奇葩”的风景线。最近有网友发现,原来不只中国盛产“抗战神剧”,早在1944年,好莱坞就已经拍过一部名为《龙种》的“抗战神片”,金发碧眼的白人更是“变装”出演片中英勇抗敌的中国人。该片犹如1944年版的《巾帼枭雄之义海豪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脸谱式拍法,即使是大奸角也被诠释得相当人性化。
据悉,这部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原着的《龙种》,曾获得1945年的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提名。一时之间,这部片火速成为微博热门话题,大家都在争相围观。
《龙种》演的啥?
中国农民英勇抗日 上世纪30年代末的中国乡下,宁静的小乡村里,一户谭姓人家,谭凌老两口,一个女儿三个儿子。凯瑟琳·赫本饰演的小玉是谭家二儿子的妻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破败的家园,年轻、勇敢的女民兵小玉带领村民跟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英勇的斗争。1944年,中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套上西方人眼光的《龙种》横空出世,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英勇斗争。在片中还出现了数个版本的《义勇军进行曲》,一众好莱坞影星用英文唱着“A rise……A rise……”实在是“亮点”十足。
好莱坞演员 把中国人演绎得惟妙惟肖 “神片”《龙种》一开头就是几位主角“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在插秧,如果不细看的话,还真没发现几位演员居然都是洋人影星。由于当时华裔演员很难打入好莱坞,所以片中的中国人角色只能由美国人来饰演。李开复在转发该片视频时表示:“当年有关中国的电影都是由美国人饰演华人,因为好莱坞很少好的华人演员,直到 1960年以后才有亚裔演员(在好莱坞电影中)饰演华人。”
片中每位演员的装扮都下足工夫,将头发染黑,特意化妆成“小眼睛”,把中国人演绎得惟妙惟肖。最值得一提的是,《龙种》的女主角居然是被誉为“凯瑟琳陛下”、“好莱坞常青树”的凯瑟琳·赫本(曾获得12次奥斯卡提名)。有网友指出,凯瑟琳·赫本演中国人的“震惊指数”,就相当于让范冰冰去演撒切尔夫人。
在《龙种》中,处处可见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味”,台词充满“革命斗争腔”,由美国人来演绎这一段历史,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好莱坞的拍摄手法比内地传统的抗战剧多了一些视觉冲击,美国人演的牧童坐在牛背上吹笛、好莱坞女星坐在织布机前织布,这些场景都让活在21世纪的中国网友拍案叫绝。此外,片中还有许多带着时代气息的台词,诸如“女人解放了小脚,就像山羊一样乱跑”、 “打得越多,老婆就越服帖”,这绝对是一部“亮瞎狗眼”的好莱坞式“抗战神片”。
《龙种》看点多 1,众多当年好莱坞大牌影星的华人扮相,特别是凯瑟琳·赫本饰演的中国乡村女性,相当有板有眼,影片后期抗日时的江姐头更是让人惊艳不已。
2,本片貌似是有史以来美国主流大电影厂、主流导演、当红大明星拍摄的最正面反映中国近代(40年代)的影片,没有任何那个年代固有丑化中国人的套路(比如留大辫子,抽鸦片烟,见人就双手合十作揖,以及龅牙)。
3,影片相当追求真实的中国细节,并非如今美国电影里随便写几个“风雷爱和平”之类毫无意义的中文字来冒充中国能比的。该是“抵制日货”的标语就是中文抵制日货,该是“文明世界”的乡村口号,就是实实在在的那几个字。谭家三兄弟悉数在水田插秧、拉牛耕田(难为他们了……)、女眷在河边洗衣服,并且放弃了动辄亲吻的好莱坞风格。演员吃饭的镜头也是端着碗筷的……太中国了!
4,英文版《义勇军进行曲》好听。
5,饰演谭家老两口的演员把传统中国乡村老人的“神”给演活了。
6,据说剧组居然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加利福利亚州搭建了1940年代的中国乡下布景。有趣的是,道具组并没有买到中国农村的“土狗”,只能找一条当时还没进入中国的雪纳瑞代替。
网友声音 Doom sday:神一样的片子…… 蛋塔:本以为是什么恶搞的电影,结果看完之后,觉得此片确实秒杀当今不少国内歌功颂德类型的抗战片……人物的属性没有非黑即白的成分划分,这一点是我所欣赏的。
马拉河尼罗鳄:对电影表示惊叹,不管拍摄初衷如何,但在那个年代,西方社会已经对中国的民生国情洞察得入木三分。对这个民族暂时的落后和所遭受的不幸,并不是单纯的嘲弄,相反预见了新时代人们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前进方向。
[ 此帖被卡拉在05-27-2013 00:57重新编辑 ]